打城戲它是由漢族民間宗教儀式活動發(fā)展起來的一種宗教劇打城戲生長于泉州本土,藝術(shù)上受泉州漢族民間藝術(shù)的哺育,打城戲的表演藝術(shù)重在武功、雜耍,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泉州文化吧。
泉州地區(qū)道士在做法事時,有一種叫打“天堂城”的儀式,即道士穿上道袍,手持法器,表演“芭蕉大王巡視枉死城”,釋放屈死鬼魂。而信奉佛教的和尚,則穿上袈裟,打著法器,表演“地藏王打開鬼門關(guān)”,放出無辜鬼魂,俗稱“打地下城”。這兩種宗教儀式均在寺院或廣場上進行,并穿插表演踩高蹺、過刀山、跳桌子等雜耍節(jié)目,以吸引觀眾。
隨后,由于法事需要,表演從佛經(jīng)《目連救母》中摘選的《白猿搶經(jīng)》、《打地下城》、《雙挑》等帶有故事情節(jié)的小段節(jié)目,音樂曲調(diào)以佛曲與道情為主,樂器以佛教的木魚、拍板和道教的草鑼、銅鈸等法器為主。
“打城”儀式通常是在和尚道士打醮拜懺、做功德超度亡靈圓滿的最后一天舉行的,叫“打桌頭城”。道士在做功德超度亡靈時,桌上扎一個紙城,寓意亡靈囚于城中受苦,救苦道士要引渡亡靈出城,最后破城門而入,救出亡靈。其方式是一女子披上頭巾代表亡靈,一男子(由道士妝扮)代表道士對著說唱。 后來,發(fā)展為“打地上城”。演員由原來的一男一女,發(fā)展至一、二十人,有布景、道具和劇目,一般在廣場上表演簡單的雜技,如弄鈸、過刀山、跳桌子、弄包子等沒有故事內(nèi)容的小節(jié)目。再后為適應(yīng)法事需要,又增加些短小的神怪節(jié)目,從宗教儀式圈子里跳出來,開始在民間喪儀、盂蘭盆會和水陸大醮上演出。
這“打城戲”名稱的由來。“打城戲”又有“和尚戲”、“法事戲”之稱。若由道士單獨演出,則漢族民間稱之為“師公戲”。總而言之,它屬于宗教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