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每次地震的主震和余震都是有不同位置的震源。那么,地震的震源位于哪個層?地震的震源在什么圈層?下面是小編精心準備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地震的震源位于哪個層
地震的震源位于地殼層的。地球的結構同其他類地行星相似,是層狀的,而這些層可以通過它們的化學特性和流變學特性確定。地球擁有一個富含硅的地殼,一個非常粘稠的地幔,一個液體的外核和一個固體的內核。
地殼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體外殼,地殼的厚度是不均勻的,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大陸部分平均厚度約33千米,高山、平原地區(如青藏高原)地殼厚度可達60~70千米;海洋地殼較薄,平均厚度約6千米。地殼厚度的變化規律是:地球大范圍固體表面的海拔越高,地殼越厚;海拔越低,地殼越薄。
地殼的物質組成除了沉積巖外,基本上是花崗巖、玄武巖等?;◢弾r的密度較小,分布在密度較大的玄武巖之上,而且大都分布在大陸地殼,特別厚的地方則形成山岳。地殼上層為沉積巖和花崗巖層,主要由硅-鋁氧化物構成,因而也叫硅鋁層;下層為玄武巖或輝長巖類組成,主要由硅-鎂氧化物構成,稱為硅鎂層。海洋地殼幾乎或完全沒有花崗巖,一般在玄武巖的上面覆蓋著一層厚約0.4~0.8千米的沉積巖。地殼的溫度一般隨深度的增加而逐步升高,平均深度每增加1千米,溫度就升高30℃。
當地殼巖石發生斷裂錯動時,會產生強烈的震動,這就是地震。因此地震的震源是在地殼層的。
地震的破壞特點
1、地震成災具有瞬時性。地震在瞬間發生,地震作用的時間很短,最短十幾秒,最長兩三分鐘就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使人猝不及防、措手不及。人類辛勤建設的文明在瞬間毀滅,地震爆發的當時人們無法在短時間內組織有效的抗御行動。
2、地震造成傷亡大。地震使大量房屋倒塌,是造成人員傷亡的元兇,尤其一些地震發生在人們熟睡的夜間。據1988年“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專家組的不完全統計,二十世紀全球地震災害死亡總人數超過120萬人,其中傷亡人數最多的是1976年7月28日中國唐山7.8級大地震,死亡24.2萬余人,重傷16.4萬余人。
1900~1986年間地震死亡人數占在所有自然災害死亡人數的58%,其中中國的地震死亡人數最多,占42%,這主要是因為以前中國的房屋抗震能力差,人口密集。統計表明,約60%的死亡是抗震能力差的磚石房屋倒塌造成的。
地震還易引起火災、有毒有害氣體擴散等次生災害。1906年美國舊金山地震,1923年日本關東地震、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等都引發大火,關東地震中死亡14萬人當中,約10萬人因火災死亡。
發生地震時應該怎么辦
1、震時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離到安全的地方,是應急避震較好的辦法。這是因為,震時預警時間很短,人又往往無法自主行動,再加之門窗變形等,從室內跑出十分困難;如果是在樓里,跑出來更幾乎是不可能的。但若在平房里,發現預警現象早,室外比較空曠,則可力爭跑出避震。
2、躲在室內結實、不易傾倒、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或物體旁,開間小、有支撐的地方;室外遠離建筑物,開闊、安全的地方。
3、應趴下,使身體重心降到最低,臉朝下,不要壓住口鼻,以利呼吸;蹲下或坐下時盡量蜷曲身體;抓住身邊牢固的物體,以防摔倒或因身體移位,暴露在堅實物體外而受傷。
4、低頭,用手護住頭部和后頸,有可能時,用身邊的物品,如枕頭、被褥等頂在頭上以保護頭頸部;低頭、閉眼,以防異物傷害眼睛;有可能時,可用濕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氣。
5、不要隨便點明火,因為空氣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氣體充溢;要避開人流,不要亂擠亂擁。無論在什么場合,街上、公寓、學校、商店、娛樂場所等,均如此。因為,擁擠中不但不能脫離險境,反而可能因跌倒、踩踏、碰撞等而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