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1米、1升等這些計量單位,我們現在都是直接使用,并且有相應的換算公式,用起來非常方便。那么,你知道1米是怎么誕生的嗎?到底1米是什么時候被定義的?一起來了解。
1米是怎么誕生的
1米的誕生
1875年,《米制公約》簽訂,1米有了正式的定義。
米制公約,法、俄、德等17個國家于1875年5月20日簽署的一項國際公約。依該公約成立了旨在協調國際計量和協調米制發展的協會,同時也設立了監督協會運行的相關組織。最初,它僅涉及質量和長度單位,但在1921年的第6屆國際計量大會上,對其進行了修訂,其任務擴展到所有物理量的測量。在1960年的第11屆國際計量大會上,它建立的單位系統被定為“國際單位制”(SI)。
米制公約組織:
數學
國際計量大會(CGPM)國際計量大會由米制公約締約國的代表參加,是米制公約組織的最高組織形式,每四年召開一次大會,第一屆國際計量大會召開于1889年。國際計量委員會(CIPM)國際計量委員會是米制公約組織的領導機構,由締約國的18名成員組成,受國際大會的領導,每兩年召開一次會。國際計量局(BIPM)國際計量局是米制公約組織的常設機構,是計量科學研究工作的國際中心,其機構設在法國的巴黎。咨詢委員會:目前共設有八個咨詢委員會,是國際委員會下屬的學術機構。
國際計量大會的任務是:①討論和采取保證國際單位制推廣和發展的必要措施 ;②批準新的基本的測試結果,通過具有國際意義的科學技術決議;③通過有關國 際計量局的組織和發展的重要決議。 國際計量委員會的任務是:負責起草和執行國際計量大會的決議,指導和直接 監督國際計量局的工作。CIPM下設10個咨詢委員會(見附2),任務是就BIPM的研究 工作方向、CIPM直接作出的決議或提交計量大會批準的決議向CIPM提出建議。 國際計量局的任務是:①建立主要物理基準,保存國際原器,建有保存國際計 量原器及標準的實驗室、陳列室等;②進行國際間國家基準比對;③組織交流計量 技術;④進行并協調有關基本物理常數的測定工作。
關于計量單位:
計量單位
計量單位是指根據約定定義和采用的標量,任何其他同類量可與其比較使兩個量之比用一個數表示。計量單位具有根據約定賦予的名稱和符號。
計量單位是指為定量表示同種量的大小而約定地定義和采用的特定量
各種物理量都有它們的量度單位,并以選定的物質在規定條件顯示的數量作為基本量度單位的標準,在不同時期和不同的學科中,基本量的選擇可以不同。如物理學上以時間、長度、質量、溫度、電流強度、發光強度、物質的量這7個物理單位為基本量,它們的單位名稱依次為:秒、米 、千克、開爾文、安培、坎德拉、摩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