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起源于戰國時期,流行于秦國,故也稱秦箏。早期的古箏,為五弦,箏體為竹制,形式如“筑”。以后箏弦逐漸增加。東漢許慎和清代訓詁家朱駿聲分別在《說文解字》和《說文通訓定聲》中有具體說明。許慎說:“蒙恬改為十二弦,變形為瑟,易竹以木。”朱駿聲日:“古箏五弦,施于竹,如筑。蒙恬改為十二弦,變形如瑟,易以木。唐以后為十三弦。”現代更增加至二十一弦。從這些資料可以看出,三國時期的箏弦當為十二弦。用假甲彈箏,最早見于南北朝時期(公元前502年)的梁代《梁書-羊侃傳》載:“有彈箏人陸大喜,著鹿角爪,長七寸”,在李商隱的《無題二首》詩中有:“十二學彈箏,銀甲不曾卸”,可見三國時期仍是用肉甲演奏。
古箏又名漢箏、秦箏、瑤箏、鸞箏,中華民族傳統樂器,屬于彈撥樂器。古箏結構由面板、琴弦、前岳山、弦釘、調音盒、琴足、后岳山、側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組成。箏的形制為長方形木質音箱,弦架“箏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動,一弦一音,按五聲音階排列,最早以38弦箏為最多(分瑟·箏),唐宋時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等,最常用的規格為二十一弦;通常古箏的型號前用S21,S代表S形岳山,是王巽之與繆金林共同發明,163代表古箏長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箏弦數21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