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為什么改名
魯迅為什么改名
魯迅,1881年9月出生于浙江紹興,當時其祖父周福清在京做官,當抱孫的喜訊傳到他那里時,恰巧張之洞來訪,于是其祖父便以所遇為孫取名“阿張”,之后又以同音異義的字取作大名“樟壽”,號“豫山”。魯迅7歲進私塾就以此為名。紹興話“豫山”和“雨傘”音近,同學們常以此取笑他,便請祖父改名,后改名“豫亭”,再改“豫才”。1898年,17歲的魯迅離開了家鄉,來到南京投奔一個名叫周椒生的叔祖,入了江南水師學堂。周椒生本人在水師學堂做官,卻對這種洋務學堂極為蔑視,認為本族的后輩不走光宗耀祖的正路,實在有失名門之雅,為了不給九泉之下的祖宗丟臉,他覺得魯迅不宜使用家譜中的名字,遂將“樟壽”的本名改為“樹人”,取“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之意。
導讀魯迅,1881年9月出生于浙江紹興,當時其祖父周福清在京做官,當抱孫的喜訊傳到他那里時,恰巧張之洞來訪,于是其祖父便以所遇為孫取名“阿張”,之后又以同音異義的字取作大名“樟壽”,號“豫山”。魯迅7歲進私塾就以此為名。紹興話“豫山”和“雨傘”音近,同學們常以此取笑他,便請祖父改名,后改名“豫亭”,再改“豫才”。1898年,17歲的魯迅離開了家鄉,來到南京投奔一個名叫周椒生的叔祖,入了江南水師學堂。周椒生本人在水師學堂做官,卻對這種洋務學堂極為蔑視,認為本族的后輩不走光宗耀祖的正路,實在有失名門之雅,為了不給九泉之下的祖宗丟臉,他覺得魯迅不宜使用家譜中的名字,遂將“樟壽”的本名改為“樹人”,取“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之意。

魯迅,1881年9月出生于浙江紹興,當時其祖父周福清在京做官,當抱孫的喜訊傳到他那里時,恰巧張之洞來訪,于是其祖父便以所遇為孫取名“阿張”,之后又以同音異義的字取作大名“樟壽”,號“豫山”。魯迅7歲進私塾就以此為名。紹興話“豫山”和“雨傘”音近,同學們常以此取笑他,便請祖父改名,后改名“豫亭”,再改“豫才”。1898年,17歲的魯迅離開了家鄉,來到南京投奔一個名叫周椒生的叔祖,入了江南水師學堂。 周椒生本人在水師學堂做官,卻對這種洋務學堂極為蔑視,認為本族的后輩不走光宗耀祖的正路,實在有失名門之雅,為了不給九泉之下的祖宗丟臉,他覺得魯迅不宜使用家譜中的名字,遂將“樟壽”的本名改為“樹人”,取“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之意。 1918年5月,在錢玄同的激勵和介紹下,魯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號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首次使用筆名“魯迅”。
魯迅為什么改名
魯迅,1881年9月出生于浙江紹興,當時其祖父周福清在京做官,當抱孫的喜訊傳到他那里時,恰巧張之洞來訪,于是其祖父便以所遇為孫取名“阿張”,之后又以同音異義的字取作大名“樟壽”,號“豫山”。魯迅7歲進私塾就以此為名。紹興話“豫山”和“雨傘”音近,同學們常以此取笑他,便請祖父改名,后改名“豫亭”,再改“豫才”。1898年,17歲的魯迅離開了家鄉,來到南京投奔一個名叫周椒生的叔祖,入了江南水師學堂。周椒生本人在水師學堂做官,卻對這種洋務學堂極為蔑視,認為本族的后輩不走光宗耀祖的正路,實在有失名門之雅,為了不給九泉之下的祖宗丟臉,他覺得魯迅不宜使用家譜中的名字,遂將“樟壽”的本名改為“樹人”,取“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之意。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