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自己不希望加于己身的(不好的東西)也不強加到別人的身上。
出自——春秋戰(zhàn)國孔子《論語·衛(wèi)靈公》。
原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者亦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孔子所強調的是,人應該寬恕待人,應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現。“恕”道是“仁”的消極表現,而其積極表現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者亦施于人”。
擴展資料: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
《論語》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chuàng)成。
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并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