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安苗是哪個地區(qū)的習俗 安苗是什么意思
流行于安徽績溪、歙縣一帶,是以祭祀神靈汪公為中心開展一系列傳統(tǒng)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祈求豐收,保護家人安全。
作為一種傳統(tǒng)民俗文化,花朝會即安苗節(jié),由東八社決定接神村莊,八社可以優(yōu)先,一般用三天時間。
第一天是村民抬著老爺龍椅,挑著鑼鼓,卷著龍鳳彩旗背上炮竹,出動三四十人即可。到大廟敬香后將穿著龍袍,戴著帝帽,可以移動的汪公大帝抬上龍椅,一陣雙響炮后鑼鼓喧天,彩旗招展,將大帝接走。途中有斷斷續(xù)續(xù)鑼鼓聲,一般情況下有一件樂器敲響即可。次日上午是祭旗,下午是游田街。上午八時左右,村人把事先準備好的三角小紙旗鋪在老爺面前的地面上,各色紙旗上寫著“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五谷豐登”等等,一旗寫四字。十余人把大肥豬和羊沿彎曲山路趕上老屋對面的橋頭山頂,時間一到,炮竹鑼鼓聲響,四人扯著豬、羊耳朵從山頂筆直倒拖下山,雙響鞭炮聲、鑼鼓聲、豬羊的嚎叫聲及人們的呼喊聲混成一片,稱“呼龍”,其意是將龍神呼醒。第三天上午是送老爺。每戶在前一兩天接來外村的親朋戚友,有的花錢請工。接汪公老爺時一般就近走小路,送行就不同了,必須從大村沿街而下,一到村頭和出村尾作為開路先鋒的幾十門朝天炮兩陣轟響,地動山搖,幾十里外能聽到。街兩旁看熱鬧者成千上萬,當汪公大帝經(jīng)過時,不少老人點香跪拜,更有大娘抱著小孩拜老爺保平安。
安苗的起源:
隋朝末年,朝廷不道,烽煙四起。唐武德4年農(nóng)民起義頭領汪華為顧大局保一方平安,將占據(jù)的歙、杭、宣等六州上表歸唐,受到唐高祖表彰,被封為越國公,后奉命進京受封為忠武將軍。貞觀23年,汪華不幸病故長安,享年64歲。汪華從民到官,為官清正,造福一方,深得百姓愛戴,受到唐太宗及歷代皇帝追封,被譽為“生為忠臣,死為明神”,六州各地均立廟祭祀,尊其為汪公菩薩,汪公大帝或花朝老爺。
因汪華出生在績溪縣登源河畔汪村,經(jīng)皇上詔準建了比其他地方更加雄偉的忠烈廟并塑像予以紀念。皇上賜御香旨封離神廟不遠的登源河東以汪村為中心的忠周、廟頭、南觀、周村及河西梧村、碣頭、河東的半茶與高丘合并為一村(當時稱東八社)即八個村負責修廟貌添祭器。各社(村)輪流舉行花朝會,祈祥免災,盼望豐收。后高丘遷居云龍塢,因戶數(shù)增加,每年單獨舉行花朝會。
關于花朝會:
花朝節(jié)在漢族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節(jié)期因地而異的現(xiàn)象,可能與各地花信的早遲有關。世界上像中國那樣定出花的節(jié)日的民族是不多的,可見漢民族對花的熱愛有悠久傳統(tǒng)。“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萬紫千紅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
”這是舊時江南民間慶賀百花生日風俗盛況的寫照,夜間在花樹枝梢上張掛“花神燈”,燈火與紅花綠枝相映成趣;更是一展各自手藝的好時節(jié)。花朝節(jié),是紀念百花的生日,因古時有“花王掌管人間生育”之說,故又是生殖崇拜的節(jié)日。中國古代的農(nóng)耕、魚獵全靠人力完成,人數(shù)越多,才越能顯出生產(chǎn)力的強盛,所以在古代,人們是希望子孫繁衍,人口眾多的。關于花朝節(jié)的記載,南宋楊萬里的《誠齋詩話》謂“東京二月十二日為花朝”。陶朱公書亦載:“二月十二日為百花生日,無雨百花熟。
”其風俗多是郊游雅宴,盛唐即有此風,參加者多是些騷人墨客,有時也有親朋好友,在觀景賞花中飲酒賦詩,歡聲笑語,持續(xù)不斷。在宋代以前,過花朝節(jié)的一些高雅習俗只限于一些士大夫和知識分子之中,在民間并不普及。自北宋開始,其活動又有了新內(nèi)容,增加了種花、栽樹、挑菜(采摘野菜)祭神等,并逐漸擴大到民間的各個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