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幾個節氣 立夏是夏季的第幾個
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夏季的第一個節氣。立夏交節時間為每年公歷5月05-07日,此時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東南方,大陽黃經達45°。
“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立夏”是指春天播種的植物到這時候已經直立長大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夏季是許多農作物旺盛生長的最好季節。時至立夏,萬物繁茂。
立夏這個節氣在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經確立了,預示著季節的轉換,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習慣上把“立夏”當作是氣溫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我國習慣將立夏作為夏天的開始,氣象學上的夏季要推遲到立夏后25天左右。古人把農歷四、五、六月算作"夏天";今人把公歷6、7、8三個月當作"夏天"。西方人則普遍稱夏至至秋分為夏季。科學的劃分方法是平均溫度22℃以上為"夏天"。據此,當平均溫度持續低于22℃時即為夏天結束。
但是從氣溫上分析,“立夏”前后,我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是真正的“綠樹濃陰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東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區這時則剛剛進入春季。如西寧當地晝夜溫差都在20℃左右,最高氣溫也未沖到20℃,西寧離“夏天”還有些遠。真正的夏天還早著呢。
立夏以后,江南正式進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顯增多,連綿的陰雨不僅導致作物的濕害。還會引起多種病害的流行。小麥抽穗揚花是最易感染赤霉病的時期,若預計未來有溫暖但多陰雨的天氣,要抓緊在始花期到盛花期噴藥防治。南方的棉花在陰雨連綿或乍暖乍寒的天氣條件下,往往會引起炭疽病、立枯病等病害的暴發,造成大面積的死苗、缺苗。
立夏”的迎夏儀式“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了。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的禮俗。在立夏的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禮服,配朱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朱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
立夏有什么禁忌
立夏日忌無雨。
河南、貴州、云南等地俗以為立夏日無雨,主旱。俗諺有:“立夏不下,犁耙高掛”;“立夏不下,高田不耙”;“立夏無雨,碓頭無米”;等等。
立夏日又為夏季之始,民間畏忌夏季的炎熱,有稱人體重的習俗。據說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后,夏天就不怕熱,不會消瘦了。否則,夏季里人會畏夏怕熱,吃不好飯,消瘦甚至有病災的。
浙江、江西均有此俗。江西一帶還有立夏日飲茶的習俗,如不飲立夏茶,會“一夏苦”的。江蘇東臺一帶,立夏日忌諱小孩坐門坎,說是“立夏日坐門坎,容易打瞌睡”。
立夏如何消暑
夏季暑濕之毒會影響人體健康,夏季吃涼性蔬菜有利于生津止渴,除煩解暑,清熱瀉火,排毒通便。苦瓜、黃瓜、番茄、茄子、芹菜、生菜、蘆筍、豆瓣菜、涼薯等都屬于涼性蔬菜。
1、選適合自己的水果“立夏”過后氣溫升高,出汗也隨之增多,多吃水果不僅可以補充水分,更是消暑和補充身體養分的首選。人的體質有寒、熱、虛、實之分。事實上,水果也有性味寒涼的區別。腸胃不好的人,最好是選擇“溫和”一點的水果,不要太甜,也不要太酸。虛寒體質以及胃寒、胃潰瘍的患者,最好少吃西瓜、香瓜等寒涼食物。
2、補充水分人體每天的進水量應達到2000-2400毫升。由于早上人體血液濃度非常高,容易形成血栓,早上起床后應該先喝一杯水。一天水分的補充和保持也是很重要的,保持體內足夠的水分可以清洗腸道,預防上火。不宜用飲料代替水,因為汽水、果汁、可樂等飲料中,含有較多的糖精及電解質,這些物質會對胃產生不良刺激,影響消化和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