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的古詩詞大全
初秋[唐孟浩然]
不覺初秋夜漸長,清風習習重凄涼。
炎炎暑退茅齋靜,階下叢莎有露光。
立秋[唐劉言史]
茲晨戒流火,商飆早已驚。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
立秋前一日覽鏡[唐李益]
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
唯將滿鬢雪,明日對秋風。
立秋日登樂游園[唐白居易]
獨行獨語曲江頭,回馬遲遲上樂游。
蕭颯涼風與衰鬢,誰教計會一時秋。
立秋日曲江憶元九[唐白居易]
下馬柳陰下,獨上堤上行。
故人千萬里,新蟬三兩聲。
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
兩地新秋思,應同此日情。
立秋[宋劉翰]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立秋[宋張耒]
對酒聊同楚人醉,哦詩惟聽越吟聲。
洞庭北岸孤城下,落月西風聽曉鶯。
立秋[宋方岳]
秋日尋詩獨自行,藕花香冷水風情。
一涼轉覺詩難做,付與梧桐夜雨聲。
立秋[宋釋道璨]
碧樹蕭蕭涼氣回,一年懷抱此時開。
槿花籬下占秋事,早有牽牛上竹來。
立秋日聞蟬[宋楊萬里]
老火薰人欲破頭,喚秋不到得人愁。
夜來一雨將秋至,今晚蟬聲始報秋。
立秋節氣的注意事項
1、注意早起早睡
立秋時節,秋高氣爽。如果晚上早一點睡,就可以聚斂陽氣,而陽氣則為我們立根之本,這就是為什么說人老了,陽氣就會變弱,而變弱了就會造成身體虛弱,這樣抵御外界疾病的能力就會變差,人就更容易生病。而秋季早睡,就能夠積聚我們身體內陽氣這樣我們才能夠有精氣神。而早起的話可以使肺氣得到舒展,防止收斂太多。
立秋時節氣溫變化大,所以衣服不宜穿太多,否則會影響機體對氣候轉冷的適應能力,易受涼感冒。因此要根據氣候變化,適當增減衣服,以免身體受涼。另外,有些人有早上和晚上,在戶外運動的習慣,而在立秋時節,在戶外活動后,要及時擦干汗,防止著涼。
2、注意養肺
立秋后陽氣便會轉衰,陰氣日上。自然界由生長開始向收藏轉變,所以我們要順時養生,這樣才能夠擁有健康的身體。而中醫上認為,肺部和秋季相應,然而秋天天氣干燥,這樣就會有損肺部,如果腹部虛,那么身體對于外界環境刺激的抵抗力便會降弱。那么人就會容易生病,為了應對這種情況,我們必須要養好我們的肺。
要讓肺健康工作,首先得潤肺,最好的辦法就是食療,即多吃潤肺的食物。首選物品就是百合,它具有潤肺止咳、養陰消熱、清心安神的作用。其次,就是多吃胡蘿卜、豆漿、柑橘、甘蔗、蘿卜、銀耳等潤肺清肺的食物,少吃辣椒、蔥、姜、蒜等辛辣燥烈之物。目前正是梨子上市旺季,人們不妨每天早晚吃一個梨。
3、注意飲食
秋季進補宜以養陰清潤為主。秋季應該多吃熟軟開胃、易消化的食物,尤其是患有消化道疾病的人,在秋季要做到少食多餐。
在立秋過后,由于天氣逐漸變得涼爽宜人,所以人們的食欲便會逐漸好轉。不過此時人的胃腸功能還處于較弱的狀態,還沒有從夏季飲食的習慣中調理過來,如果在這個時候如果吃太多高蛋白食品,會增加腸胃負擔,影響胃腸功能,所以秋季飲食要“少辛多酸”。
立秋的起居養生
在秋季養生中,《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此乃古人對四時調攝之宗旨,告誡人們,順應四時養生要知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
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立秋之后,雖然早晚會較涼爽些,但“秋老虎”肆虐,往往使人極易產生倦怠、乏力之感。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可根據需要適當進補。
立秋之后,在飲食方面應該特別注意定時定量、潤燥強體,應吃些生津養陰、滋潤多汁的食品,少吃辛辣、煎炸食品。同時,中醫認為,肺與秋氣的關系十分密切,因此應多吃有潤肺作用的食品,例如百合、蓮子、山藥、藕、平菇、西紅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