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的下一個節氣是什么節氣 立秋過后是處暑節氣
立秋的下一個節氣是處暑節氣。
處暑,即為“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處暑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14個節氣,時間點為公歷8月23日,太陽到達黃經150°。處暑節氣意味著即將進入氣象意義的秋天,處暑后中國黃河以北地區氣溫逐漸下降。處暑的到來,標志著炎熱天氣到了尾聲,暑氣漸漸消退,由炎熱向涼爽過渡。
二十四節氣,是干支歷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它最初是依據斗轉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環旋轉,斗柄繞東、南、西、北旋轉一圈,為一周期,謂之一“歲”(攝提),每一旋轉周期始于立春、終于大寒。
立秋為什么在處暑前
立秋在8月7、8或9日。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立秋后仍然一時暑氣難消,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由于全國各地氣候不同,秋季開始時間也不一致。氣候學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下降到22℃以下的始日作為秋季開始,這種劃分方法比較符合大部分地區的實際。處暑節氣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意思是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了。氣候學上就是這樣劃分的。
立秋介紹
立秋,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志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
立秋,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斂也。
初候,涼風至。西方凄清之風曰涼風。溫變而涼氣始肅也。《周語》曰火見而清風戒寒是也。
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後,清涼風來,而天氣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三候,寒蟬鳴。寒蟬,《爾雅》曰寒螿蟬,小而青紫者;馬氏曰物生于暑者,其聲變之矣。
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立秋和處暑有什么區別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14個節氣,交節時間點在公歷8月23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150°。處暑的到來同時意味著進入干支歷申月的下半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此后中國長江以北地區氣溫逐漸下降。
此時太陽正運行到了獅子座的軒轅十四星近旁。夜晚觀北斗七星,彎彎的斗柄還是指向“申”(西南方向)。處暑的"處"是指"終止",處暑的意義是“夏天暑熱正式終止。”所以有俗語說:爭秋奪暑,是指立秋和處暑之間的時間,雖然秋季在意義上已經來臨,但夏天的暑氣仍然未減。盡管早晚已有些濃重的涼意,北京地區白晝的時間也減少到了13小時25分鐘。
立秋也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但是立秋后暑氣一時難消。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干支歷未月的結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時間在農歷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歷8月7-9日之間)。“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
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