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階段,水垢的成分一般就認(rèn)為是碳酸鈣和氫氧化鎂:CaCO3,Mg(OH)2。
生成水垢:
Ca(HCO3)2=CaCO3+H2O+CO2,Mg(HCO3)2=MgCO3+H2O+CO2;
MgCO3+H2O=Mg(OH)2+CO2。
反應(yīng)條件都來是加熱;
硬水中含Ca2+、Mg2+、HCO3-;
加熱后,首先發(fā)生第一組反應(yīng),即碳酸氫鹽的受熱分解,生成碳酸鹽,其中的碳酸鈣就是水垢的成分源之一。
但碳酸鎂微溶于水,在燒開即加熱條件下可以繼續(xù)轉(zhuǎn)化為更難溶于水的氫氧化鎂,即水垢中的另一種主要成分。
去水垢:
2CH3COOH+CaCO3=(CH3COO)2Ca+H2O+CO2↑;
Mg(OH)2+2HAc=Mg(Ac)2+2H2O;
醋酸既可以寫成HAc,也可以寫成CH3CO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