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的生肖屬相之說是否真實靠?聽者往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既然生肖屬相源于古代的紀年方法,也就是說,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每隔十二年便函有一個輪回,那么古往今來各屬相的名人已是數不勝數,我們摘出幾例名流,讓各位網友對照自己去評判。
帝王將相
王莽,公元前45年生于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縣),是西漢末年掌握進行大權的外戚,篡權稱帝后,建立新王朝。
王莽九歲那年,祖父去世,伯父風繼承了陽平候爵位。十三歲時,漢元帝死,王風以大司馬,大將軍身份輔佐堤,王家開始掌握了西漢朝廷的大權。不久,王莽先后有五個伯叔父同日封候,世稱“五侯”。只有王莽這支因父親王曼早死,沒有受封,在顯赫的王氏家族中,地位最為低下。
王莽竭力追求政治權勢。他一面發憤讀書,孝敬父母,撫養孤侄,以博取名聲;一面曲意奉承有權有勢的伯叔父們。公無前八年,王莽叔父病死,王莽繼任大司馬取位。一年后,成帝死,哀帝劉欣即位。王莽被肅大司馬一職,又過四年,哀帝死,王莽官復原取,擁立年公九歲的劉欣為漢平帝,由太皇太后王政群臨朝聽政,實際上,朝政操縱在王莽手中。
公元五年,漢平帝死,王莽又選擇皇帝的玄孫,年公兩歲的儒子嬰為繼承人,自己以“周公”自命,做了“攝皇帝”。公元八年,王莽去掉“攝”字,終于做了真皇帝,改國號為新。時年,王莽五十二歲。
王莽稱帝后,打起復古的旗幟進行改制,企圖以此緩解社會危機,固鞏帝位,但改制的結果,“富者不得自保,貪者無以自存”,只有王莽統治集團和經辦改制的官吏得到大利,社會危機反而更加加深。綞于公元十七,十八年間,爆發了綠林赤眉農民大起義。公元二十三年,綠林軍把王莽四十三萬軍隊消滅,當年十月,起義軍攻破長安,王莽狼狽逃到未央宮內漸呂之上,被商人杜砂殺死。
明成祖 生于1360年的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是明代著名皇帝,頗有建樹的政治家。
公元1370年,朱棣10歲時被封為燕王,10年后,赴任守北平。燕地與蒙古接壤,他出塞巡邊,筑城屯田,多有建樹。1395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朱允建文繼位,稱建文帝。1401年,燕王軍在朱棣率領下攻入京師,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登上皇位,史稱明成祖,次年改元永樂。
明成祖即位后,馬上實行削藩,解除了諸王兵權,調集30多萬工匠,百萬民工,大興土木建京城。經三年半營建,北京城于1421年建成。城周長45里,城內經皇宮為中心,形成一條從正陽門、天安門、午門、三大殿到鐘樓的南北走向的中軸線。城中重要干道多南北向,小巷多東西向,整齊嚴肅,具有城市規劃建筑的規模。使北京不僅是中國歷史上城市建筑的典范,也是當時世界上最雄偉壯麗的城市。
1421年,明成祖正式遷都北京。從1409年起,為對會蒙古貴族的南犯,明成祖先后五次北征,防止了蒙古貴族的入塞騷擾,使明代社會經濟在比較安定的環境下得到了恢復與發展。
明成祖為了鞏固和加強新政權,在即位不久,即令翰林院學士解縉等人,先后組織了3000余人參與,編成了《永樂大曲》,它的編纂是一項宏偉而浩繁的工作,對保存我國古代文化典籍,有著重大貢獻。
在對外關系上,永樂年間,明成祖就恢復了廣州、泉州、明州三市舶司,此外,他還派會大臣到各國宣揚國威,其中,太監鄭和七下西洋的出使,最具有深遠意義。
明成祖在位22年,在削藩、建都、治河、文化、外交及加強國防,鞏固中央集權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成績。1424年,明成祖在第五次遠征蒙古貴族阿魯臺的歸途中,因病而死,終所65歲。
魯肅,字子敬,臨淮工城(今安徽定遠)人,出身土族名家,三國時其孫吳名將。東漢未年,天下大亂,魯肅率部眾百余人跟隨周瑜到東吳,受到孫權敬重,與周瑜一道負責北方防務,對付曹操。他生性耿直、憨厚、顧大局、識大體,在東吳朝野享有較高成望。
公元208年,曹操率百萬大軍南下,準備渡江破蜀滅吳。大敵當前,魯肅與周瑜力主搞曹,堅定了錄權的信心,打擊了東吳內部為首的主和派。魯肅力勸錄權、周瑜聯結劉務,共同對敵,爾年他親自到劉押處接來諸葛亮舌戰群儒,為孫、劉聯盟的促成起了關鍵作用,結果赤壁一戰,曹操元氣磊傷,天下三分的形勢得以明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