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有與漢族大體相同的清明、端陽、中秋等節日;也有與彝族和白族相似的火把節。本民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大祭天、正月白沙農具交流會、二月北岳廟會、三月黑龍潭物資交流會、六月火把節,七月“燒包”節、騾馬會、朝拜獅子山會以及十月祭祖等。
春節大祭天
納西語叫“由奔吉锃”,意為正月過年,也稱為“庫式”。春節從農歷的冬月宰殺年豬、臘月置年貨開始,到正月十四日祭天才告結束。除夕有“燉豬頭”和宰雞的風俗,要備辦各種菜肴和果品,拜祭“灶君”,迎接祖先“回家”過年。晚餐時,如家中有人外出未歸,也要在飯桌上擺付碗筷,留下油炸甜食,象征全家團圓。同時,要用米飯和肉喂狗,觀察狗先吃什么,以預測來年肉和糧食的豐歉貴賤。餐畢,老人在火塘邊給子孫講述民族的歷史故事,然后吃夜宵。有些地方有守夜的習慣。大年初一凌晨,照例由一個男子先起床,洗漱后,首先是燒火;火要一點就著,表示新年火紅吉利。接著,點三柱香,拎著水桶,帶上水瓢,到河邊去“買水”,要一邊順流汲水三次,一邊口誦“新年大吉,風調雨順”。買水回來后,其他人即起床,分頭準備祭天和祭祖的供品。婦女炸糯糕、乳扇和粉皮,男子們在院中擺供桌和祭品,遂由家長主持除穢、燒天香,鳴放大小鞭炮,先向東,后向北祭拜天地,祈求保佑賜福,萬事順昌。然后,把祭品撤到屋里祭祖先。這一切須在天亮時分做完,否則會被村鄰譏笑為不勤快。當日早晨吃炸糕、米酒、湯元等素食,禁吃葷。飯后,由一男青年拎一壺酒,到叔伯或近鄰家相互拜年。之后,可以帶著香燭等到附近的寺廟中燒香拜佛、祈禱一切平安。初一當天,多數不串門,有些地方到同姓宗親家拜年。從大年初二開始到非宗姓親屬和友鄰之間相互拜年,輪流請客吃飯的習俗。
祭天是納西族最古老而又隆重的春節活動。俗語有“納西重祭天”之說,充分表明祭天在納西人心中的地位。祭天分春祭與秋祭。春祭在春節期間舉行,而且比秋祭隆重,因而稱為“春節大祭天”。祭天的由來,傳說是納西族的始祖崇忍利恩和襯紅褒白命成婚后,久不生育,在天神父母指點下祭天之后,生了三個兒子;但長大又不會說話,便再次行大祭天,三個兒子才說出三種不同的語言,變成了納西等三個民族。故納西人認為祭天可以保佑子孫的繁衍和健康成長,就世代相承下來。元、明、清的漢文史書中也有關于納西族祭天的記載。并有一套完整的祭天規程和繁雜的儀式,說明納西族祭天歷史的久遠。祭天有祭天場,一般是在離村不遠的地方,用石頭圍砌成方形或長方形的場地,內有祭臺。講究點的祭天場還分內場和外場,周圍栽培一高大的常青樹、風景優美,能容納幾十人至一、二百人。沒有場地的城郊或壩區中心,春節期間也輪流在各家院中圍柵搭棚來祭天。在同一個祭天場祭天的人叫“祭天群”,一般是由住在一個村的家族中幾房人組成。每個家族或親近家族的“祭天群”都有自己的名稱。1949年前,納西族的祭天群有“鋪篤”、“古徐”、“古哉”、“古珊”、“阿余”等的名稱。這種雜居在各地不同名號的祭天群,是與古代納西人的不同氏族或部落有淵源關系的。大的祭天群有數十戶,小的十來戶或十多戶。其中“鋪篤”的祭天群數和人口最多,祭天需要的時間最長,儀式相當復雜,“古徐”祭天群數和人口次之,祭天需時亦長,但儀式較“鋪篤”簡略;其余的祭天群群數和人口較少、祭天需時較短,儀式也簡單。不同祭天群的祭天時間有先有后,但都在正月十五日之前舉行。
祭天的一切器物,都要求專用和潔凈。如祭臺上左右各栽一棵栗樹(代表天父天母或天與地)、中間一棵柏樹(代表人皇),還有前排的兩棵小栗樹(代表崇忍利恩夫婦),都是派專人到高山巖頭去砍伐的,都要放在固定的地方;祭天用的米叫“神米”,要挑白凈顆粒整齊的,需經過多次洗曬;量祭天米的小升和裝米的竹簍,平時要掛在高處,使用前后都需洗刷干凈;祭天用的“神豬”,一般為兩頭,由兩家輪流喂養,要保證大豬一百二、三十斤,小豬八、九十斤。再如,粗如茶杯、長丈余的大香、須在秋天就準備好料,使用前專門搓制,并分節貼上彩色紙花穗,使其燃燒一晝夜不熄。其他用具,如大甑子、鍋、秤、刀、鉤、叉、盆、案板等等,屬祭天群所有,平時由有關戶保管,不得隨便使用。
納西族通過春節祭天大大加強了群體的內聚力,并調整了人際關系,達到了求得寧靜心靈的重要目的。
白沙農具交流會
正月二十日,是麗江納西族的傳統節日,納西語叫“白沙當美空捧”,意為“白沙大寶積宮開門。”這是從明代延續下來的白沙“大寶積宮”(又叫護法堂)、“琉璃殿”和“大定閣”等廟殿一年一度開門,讓人們燒香拜佛的廟會。后來演變為以農具交流為主的節日,故改稱為“白沙農具交流會”。它標志著春節活動的結束和春耕生產的開始。屆時,百十里外的各族農民及城鎮居民,云集白沙街,鄰近村寨的群眾幾乎是全家盛裝前來參加。白沙街上,寺廟前的廣場和道路旁,都擺滿了各式各樣的鐵、木、竹農具。特別是黃栗木的各種農具把柄,還有花樣繁多的吹、打、搖、耍等的小孩玩具、加上數不清的小吃和日用品的鋪攤,熙熙攘攘,異常擁擠熱鬧。交流會上,不僅農具種類齊全,小孩玩具和日雜品之多,也是一年中僅有的一次,所以人們常說,這個會上除了雞轡頭之外,什么都能買到。
三朵節
又稱“北岳神會”。每年農歷二月初八日舉行。是納西族祭祀本民族的保護神及戰神“阿溥三朵”的盛大節慶。玉龍山麓有座三朵神廟,因玉龍山在南詔時曾被封為:“北岳”,故該廟又稱北岳廟。根據納西族的民間傳說,古時有位獵人在玉龍山上發現了一塊奇異的雪石,便背起來往家中走,走到現今廟址時放下雪石休息,再想背起時就沉得再也背不動了。人們認定此石是神的化身,于是就地建一廟供奉之。此后,人們屢見一位身穿白甲、頭戴白盔、手執白矛、騎著白馬的天神,時常來民間顯圣,保護納西人征戰得勝,并免于疫病、水火以及兵禍等災難。這位天神被人們認為就是“阿溥三朵”,并當作本民族最大最具權威的神來拜祭。納西族木氏土司還大興土木,拓修三朵神廟,鑄大鼎和大鐘詳紀三朵種種圣跡,并奏請中央王朝敕封其為“大圣雪石北岳定國安邦景帝”。從此,每年的二月初八日和八月羊日,遠近的納西人云集玉龍山麓的三朵廟,用全羊作犧牲舉行稱為“三朵頌”的隆重祭拜儀式。人山人海,香煙繚繞,氣氛莊嚴肅穆。屆時各家各戶也要在家中烹制食品,燒香祭拜。在節日期間,青少年還可以相互邀約到野外或集會場所,進行野餐和郊游等活動。1986年8月,麗江納西族自治縣人大常委會正式作出決定,將三朵節確定為納西族的傳統民族節日,這一決定很快得到了各地納西族同胞的響應。
龍王廟會
農歷三月十五日前后的龍王廟會,既是納西人祭祀龍王的節日,也是各族群眾之間互通有無的物資交流盛會,會期一個星期左右。此廟會的地點一般定在麗江縣城的黑龍潭畔(即今之“玉泉公園”內),參加者除麗江及鄰縣的各族農民外,還有大理、保山、昆明乃至外省的一些客商。屆時商棚林立,商品琳瑯滿目,人群熙來攘往,熱鬧異異。本地人爭相購置內地運來的日用百貸,外商則主要收購一些土特產品,促進了各族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廟會期間,還展開唱納西族民歌、演奏納西古樂以及賽馬等各種文化娛樂活動。
納西人有著悠久的祭龍的歷史。根據民間傳說與東巴經典中的記載龍類與人類原是同父異母兄弟,后來分管這宇宙萬物,人類只有農耕與牲畜,其他自然萬物均由龍類來主宰。開初時人與龍皆各詞其職,和睦相處;后來人類不斷傷害龍類,龍類又對人類進行報復,雙方矛盾日趨激化。經過東巴教的創教者與教主丁巴什羅的調解,雙方訂立了條約互不侵犯。人類除了農耕與牲畜需要龍類協助之外,有求于龍類的東西還很多,有時候又難免觸犯了龍類的禁條,為了祈福免災,人類便須舉行祭龍儀式向龍類賠禮道歉,并祈求賜福免災。由于相傳麗江象山之麓的黑龍潭內居住著龍王,納西人便于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在此建起了龍神祠,時常拜祭并定期舉辦龍王廟會,吸引了眾多的人參加。
七月騾馬交流會
七月中旬的騾馬交流會,是納西族人的又一個重要節慶,一般在麗江壩中央的獅子山西坡上舉行。會期七至十日,以交易騾馬等大牲畜為主,云南省各地以及外省區的農民紛紛前來,交易農副土特產品,購買著名的麗江馬和銅器等物品。在會期中上市以及成交的大牲畜往往達到一萬匹(頭)左右,是西南諸省區中交易量首屈一指的集市。現已在麗江城東建成了固定的交流會址。根據納西族民間傳說,納西人的始祖崇忍利恩和天女襯紅褒白成婚后遷居人間,順便將天上的易馬會也傳回到故鄉,這就是騾馬交流會的由來。據史籍記載,麗江自古便以養馬出名而素有“花馬國”之稱,很早即以騾馬與巴蜀等地客商交換鹽、鐵諸物。在東巴經書中,也有不少牧馬生活的精彩描繪。《木氏宦譜》中也記述了明朝洪武年間,麗江土知府木氏便以騾馬等物前去朝貢,此后的貢品中皆少不了騾馬。可見,麗江騾馬的飼養和交易早先就較為發達。辦起了騾馬交流會之后,飼養大牲畜出售成為納西族農民一項十分重要的收入來源,牽騾趕馬前來赴會者絡繹不絕,逐漸成為民間的一大盛會。會期中還組織賽馬、民歌對唱等活動,到處是一派熱鬧景象,青年男女的笙歌勁舞更是通宵達旦,令人陶醉。
歡樂的火把節
每年農歷六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舉行。相傳為紀念曾拯救納西人的兩位天將。在火把節的三天期間,人們要在白天趕街,斗牛、摔跤并對唱民歌;入夜,家家戶戶都扎好大火把擺放在大門前,或將火把高高插在糧架頂上或樹上,火把上飾以花卉及果品,競相媲美;在院子中央則點燃許多小火把,供小孩們玩耍與跳越。小孩子成群結隊,手執火把四處游轉,青年男女則以跳蘆笙舞為樂。
中元節“燒包”祭祖
農歷七月的中元節“燒包”祭祖,納西語叫做“三美波祭”,一般是在七月十三、十四日兩天舉行。第一天在家中迎接祖先來探家,準備好幾個印有經符圖案框邊、內裝草紙和疊好的金銀箔的白紙包,寫上祖先姓名并用托盤盛好,再帶上香、茶、酒等祭品,到家門前以唱名的方式迎接祖先回家。然后,將上述物品置于正房堂屋內的供桌上,并加上些干鮮果品、糕點花卉等,于晚餐前拜祭。第二天傍黑時分,再把那些白紙包帶到河邊焚燒,并將灰燼和一些供品扔進河水中,意味著送祖先回到他們現在居住的陰間去。這兩日剛近黃昏便家家關門閉戶,路上難見行人,因想象到處皆有各家祖先的鬼魂在活動而顯得一派悚然。
朝拜獅山“干木”女神
農歷七月二十五日,是滇川邊境瀘沽湖畔摩梭人朝拜獅山“干木”女神的盛大節日,又稱為“轉山節”。根據摩梭人的神話傳說,屹立在瀘沽湖與永寧壩子之間的獅子山是“干木”女神的化身,她主管著這一帶地區的人口興衰、農作物豐歉以及牲畜的增減等大小事,同時還影響著婦女的健美、婚姻和生育。“干木”女神長得十分漂亮,住在獅子山頂上的洞穴里,周圍的男山神都要受她管轄。她還過著“阿夏”婚姻生活,有許多長期的和臨時的男阿夏,每年的七月二十五日這一天,各地山神都要來此聚會娛樂。摩梭人為了給“干木”女神助興,并祈求她的保佑,每逢這一天都要穿上節日的盛裝,匯聚到獅子山麓的女神廟前進行朝拜。朝拜者一般達2000余人,以幾家或十幾家為一伙,燃起一堆堆松枝,拿出蜂蜜、糌粑、酥油、酒、茶以及鮮花等祭品,誠心誠意地叩頭朝拜。朝拜完畢,載歌載舞地歡慶,并就地野餐。在歸途中,往往還要組織賽馬等活動,有些青年男女則結伴環游獅子山或瀘沽湖,談情說愛,對唱山歌,其樂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