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中元節,在寧化客家地區民間又稱為:“七月半”,“月半節”,“鬼節”等。對它的考察有助于我們了解客家人的精神文化世界,同時可以使我們更深的體會客家民俗中中原文化與地方文化的交叉和融合。此外,還有利于海峽兩岸的彼此了解和文化上的認同。這是因為臺灣客屬同胞與寧化石壁有著密切的關系,今日臺灣的客家人的衣著,飲食,住房建筑,婚喪民俗等,均與寧化居民有著許多共同或相似之處。同時通過對“鬼節”的調查,有助于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更好的引導人們開展風俗活動,建設一個健康向上的和諧社會。
寧化在海內外遐邇聞名。有詩人曾經唱到;“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客家民系是漢民族一支系統分明,富有特性的支系。客家先民主要是中原漢人,他們歷經戰亂,輾轉遷徙不斷在新的環境中求生存,圖發展,從而既承襲了中原文化,又接受當地居民的影響。久而久之便逐漸形成了一種較為獨特的風俗習慣。寧化純屬客縣,寧化石壁地處閩西,與江西省石城縣毗鄰,被公認為世界客家祖地。
由于長途的遷徙,共同的生活經歷,客家人有強烈的血源意識,對自己的祖先充滿了無限的尊敬和崇拜。寧化客家人把列祖列宗統稱為“公太”,“婆太”。認為沒有祖先就沒有自己,因此把祖先看作最可靠的,最有力的精神寄托所在,在寧化的每一個家庭都把祖宗與天、地、各類菩薩等供奉在一起,享受常年的祭祀香火。在日常生活中,寧化人每天早上飯蒸熟后,要用木制的小飯杓盛一杓熱飯,倒扣在碗中,放置在祖宗的神位前已敬列祖列宗。而農歷七月十五更是專門祭祀祖先的節日,意義十分重大,家庭成員中的每一個人都行動起來,齊心協力過好這個節。
橫鎖村位于寧化縣的南部,距縣城8公里,距石壁鎮20公里。全村以吳姓居多,大多是客家人。臨近5公里的山里有一村子,叫青洲亢,全村均為少數民族——畬族。從地理方位來說,橫鎖村是漢族和畬族相交的地方,使其地方風俗更具交融性和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