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是漢族祭祀祖先的節日。稱為“中元”,原本是道教所命名。在潮汕,這個節日的種種活動,都同道教無關。民間幾乎沒有稱它為“中元節”的,都把它叫做“七月半”,因為節日就在七月十五。
潮汕七月半的節日活動,圍繞著祭祀祖先進行。清代本地方志的記載,數乾隆《普寧縣志》最詳細:“俗謂祖考魂歸,咸具神衣、酒饌以薦,雖貧無敢缺。”這個節日祭祖,要比其他一些節日隆重,祭品之中,一定要準備好楮衣。或者是因為七月暑盡,季節更換,必須更衣防寒,跟人間所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詩經·七月》),同一種用意。一般人家,祭祖在家中公廳舉行;有錢人家,則祀先于諸寺,先期醵金作“盂蘭盆會”(乾隆(揭陽縣志》)。
盂蘭盆會是佛教重要的歲節儀規之一。據《佛說盂蘭盆經》說,佛弟子目犍連的母親不信佛法,死后被打進阿鼻地獄。目犍連修成羅漢果,用天眼看見母親在餓鬼群中受苦,于心不忍,用自己的法力送飯給母親,誰料飯未到母親口中,就化為炭火。目犍連不勝悲哀,求佛超度。佛祖指示目犍連,在七月十五眾僧安居修行圓滿之日,敬設孟蘭盆會供,以百味果食供養十方眾僧,仗其法力解脫母親。目犍連照佛祖的話去做,果然使母親脫離餓鬼道。佛祖又讓佛弟子們仿效目犍連的做法,為現生父母增福延壽,為過去父母離苦得樂。這樣,終于形成了盂蘭盆會的佛教歲節儀規。《佛說盂蘭盆經》的這個故事,與中華民族的孝道十分合拍,梁朝開始,在中國逐漸風行,目連救母的故事也逐漸中國化而且家喻戶曉。到宋元以后,盂蘭盆會也逐漸由孝親變為祭鬼。嘉慶《澄海縣志》載,七月半“各寺僧建盂蘭盆會誦經,至晚營齋于焰口施食,放水燈照冥”,儀規性質就已經改變。揭陽、惠來、潮陽、南澳等縣,祀祖于盂蘭盆會,則還保留著佛教的本義。
潮汕的祭鬼節,時間并不固定在七月半。自七月初一起七月底,各鄉各里,迭次有施濟孤鬼的祭祀,俗稱“施孤”,亦稱“普渡”。這也是盂蘭盆會的變相吧。
乾隆《普寧縣志》記載了該縣七月半一種獨特的習俗:“農民插竹掛紙錢于田中以祈谷。”這一習俗義式,或者是為了祭祀稻谷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