迭部,藏語意有三種,一為“大拇指”;二為“山巒高低錯落有致”之意;三為“無旨不得返”(迭部部分藏族原為吐蕃戍邊部隊后裔)。現為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一個縣名。
迭部地處青藏高原東部至南秦嶺西延部的過渡帶上,早在4億年前這里還是一片淺海環境,隨著地殼的變動,形成了山巒疊嶂的景觀。70年代初,考古工作者在該縣洛大鄉崔古磨村出土了石杵,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迭部一帶就有人類活動。同時,考古工作者在然鬧(迭部縣城郊區)古城墻的殘垣夯土層中發現了許多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時期的彩陶片、彩陶罐。1998年,在開挖縣汽車站營業樓地基時,在距地面5米黃土層與沙石層的結壤處挖出了3個彩陶罐,緊接著在旁邊的石穴中發現了6個完整的彩陶罐和一具無頭骨的尸骸。幾個彩陶罐上都有人體及著裝腐爛后的痕跡。這座不大的石板棺墓是由大小不一的石板砌成的。石板都是當地盛產的石料。由于土沙松動,石板塊已發生錯位,向內傾斜。在全國首次文博單位基本情況普查中這幾件彩陶罐被帶去鑒定,經專家鑒定為馬家窯文化時期的彩陶。距今有4000—5000年,是國家一級文物,并稱,如此精美的彩陶作為墓葬品在甘肅境內實屬罕見。
據了解,迭部石板墓中的彩陶,在馬家窯彩陶發展類型上又屬馬場式,通體高24厘米,口徑5、7.5、7厘米,底徑6、6.5、6.4厘米不等,腹寬17.5、18.5厘米,壁厚0.5厘米,短頸闊肩,肩逐漸下滑,平底。黑彩在頸部繪出3條環狀紋,在闊肩上又繪出弧線交織而成的網紋。從其尺寸看盡管沒有嚴格的度量標準,但幾個彩陶通體高、頸高、壁厚基本上是一致的,這表明,度量觀念已產生,并運用于制陶。
從這幾件大小不完全相等的彩陶上我們可以得出古代制陶的有關信息。從其數量看,制陶已開始了批量生產階段,而且,這幾個彩陶罐內根本沒有盛過任何東西的痕跡,剛從窯中燒出似的。是專門用來做陪葬品的,表明當時彩陶已成為廣泛的生活用品,并且產品數量豐富。從研究中我們知道,早期人類社會,沒有社會地位的人死了,一般沒有陪葬品,有社會地位的人才有陪葬品,而且男女有別。男的一般為石器等,女的為陶器等。新石器晚期也是母系氏族社會晚期,父系氏族社會始期。
形狀上,它已完全擺脫了早期陶器與物的區別,面且器的功能和作用向與適應人類活動方向發展,如上部為“頸”狀,有利于手握、拿移等。底部與地面的接觸面縮小,鼓起的部分(如內裝滿東西)也不會發生傾倒現象。還有一點,在水中更加適合傾斜灌水。幾何重心也把握的十分準確。倒過來看又象是人的頭顱。(此墓中人體遺骨沒有頭顱)。飾紋上,沒有早期文字的含義,也沒有魚、禽、鳥、獸等自然動植物的形態,更沒有人的形狀。而是純粹的環形、網狀等幾何形狀,是純審美意義上的符號,表明了人類的審美觀念已從具體上升到抽象,從自然過渡到社會,從天然到人為。制作工藝技術上,迭部石板棺墓中的彩陶制作工藝反映出當時制陶的最高水平。原料,以紅質細泥漿為主的用料。描繪的黑彩只是在紅質泥漿表層一抹就成,彩繪手法簡練、現代。從彩陶表面和內部的光滑程度看,也完全克服了早期陶罐質地不均勻,粗糙不光滑等缺點,不論是罐內不是罐外,光滑、質地均勻,沒有手觸礁痕跡,制作上已十分講究,從一定程度上講,已擺脫了完全手工制作,而且使用了簡單的輔助工具。
迭部地處內陸腹地,在這里曾生活過氏、羌、戎等氏族,也生活過羌、吐蕃、漢等民族。特殊的地理位置,氏族、民族的相互融合,使其古文化充滿了神秘的色彩。石板棺墓及其彩陶的發現和出土,對進一步研究該地早期人類生產、生活活動提供了可靠的實物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