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不過社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清明不過社
清明有不祭拜新墳的傳統,因此新墳會在清明節前掃墓。而春社又是祭祀土地神的節日,為了避免鬼神掙食的情況,所以新墳的祭掃會在春社之前,這就是清明不過社的意思。
清明不過社的傳說
相傳,閻羅王對所有新鬼都有「優待」,讓他們提早享用親人的祭品﹔因此,孝子賢孫可以預早拜祭,不必等到清明。然而,「春社」卻又是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為免神鬼「爭食」,所以拜祭剛過世的先人,就必須在「春社」之前。
清明掃墓的流程
我國人民祭祀祖先,大年初一是在家庭祖宗牌位前畢恭畢敬地叩拜;而農歷三月清明節,則是到祖先的墓地掃墓。
掃墓是清明節的中心活動。明人劉侗《帝京景物略》中曾描述道:“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檢,轎馬后掛楮錠,粲粲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這是古人祭掃的情形。如今,祭掃先人墓地,大致有如下內容:
其一,馨香三炷,鞠躬悼念。點燃馨香、冥化紙錢,鳴放鞭炮,擺設一些水果或先人生前所喜好的食品作為供晶,這是人們寄托哀思的一種方式,不能簡單地以迷信視之。墓前祭奠,過去凡晚輩都要行跪拜大禮。現在,只要三鞠躬就行了。
其二,整修陵墓。給墳墓培土、除草,進行整修和加高,墓表可鏟些草皮貼上,有的還可以植樹作紀念。祭奠默哀后,還要打掃一下墳墓周圍的環境衛生。
祭掃活動,是民間一項重要的傳統禮儀,在參加活動時,還要注意幾點:
眼飾要莊重。參加祭掃不同于參加文娛活動,也不是遠足郊游,因此,服飾宜莊重,色彩宜深沉。切忌穿紅著綠,花里胡哨,與莊重嚴肅的氣氛不協調。
態度要嚴肅。祭掃活動一般都籠罩著莊重肅穆的氣氛。人們表情嚴肅,語調沉重,因此,切忌在這種場合嬉笑打鬧、吃零食或做其他有礙于嚴肅氣氛的事情。
禮節要周全。參加祭掃活動,有時會遇到許多熟人、長輩和朋友,按理應一一招呼,但不能大聲寒暄。同時,還要注意應對恰當,既不能失禮,又不能喧賓奪主。如系一般熟人,只需點頭握手示意即可;對新相識的親友,應按輩份稱呼,并向其致意問候。
現在,因實行火葬,骨灰寄放在殯儀館或公墓的居多。骨灰寄放在殯儀館的,可先獻上精制的微型花圈或塑料花束,然后,把骨灰盒的積塵撣凈,瞻仰遺像,鞠躬行禮,并低頭默哀,以寄托哀思。
各地清明掃墓習俗
各地掃墓的含義是植上綠樹,清除雜草,表示墓主人有后,開枝散葉,家族不衰。按照通常的習俗,祭掃之后,大則豬羊,小則鵝肉,均分頒給族人共食。這種習俗,在浙江婿云叫作散清,浙江嶸縣叫作清明酒,河北固安叫作清明會,四川成都叫作清明墳,山東棲霞叫作房食。所需花費,大多取自祭田的收人。而無祭田者。亦蝎力營辦,以維護家族這一親情紐帶。
新嫁娘進門之后,第一次參加的祭祖,還有一個十分動聽的名字,那就是上花墳。
河北廣平,冬至時備好酒肴到先人墳前野祭;廣東乳源,冬至時在各家先人墳墓上掛紙錢,俗稱掛冬。廣東歸普、福建莆田、廣西宜化,每逢重陽節皆準備牲肴,掃拜先人之墓,稱之秋祭。安徽池陽于新年前五日,長幼一同祭拜先人之墓。浙江錢塘、昌化,自正月初三直至收燈,持紙錢,帶果酒,前去掃墓。江西新建鄉間在上元日展墓。
然而也有地方不同,如蘇軾曾說海南人不在寒食節而在上巳上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