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誕節的意義 過圣誕節有什么寓意
圣誕節的意義是紀念耶穌降生。
據說耶穌是因著圣靈成孕,由圣母瑪利亞所生的。神更派遣使者加伯列在夢中曉諭約瑟,叫他不要因為馬利亞未婚懷孕而不要她,反而要與她成親,把那孩子起名為“耶穌”,意思是要他把百姓從罪惡中救出來。后人為紀念耶穌的誕生,便定十二月二十五為圣誕節,年年望彌撒。
圣誕節本是宗教節日。十九世紀,圣誕卡的流行、圣誕老人的出現,使圣誕節開始漸漸流行起來。圣誕慶祝習俗在北歐流行后,結合著北半球冬季的圣誕裝飾也出現了。
十九世紀發展至中葉,整個歐洲、美洲開始過起了圣誕節。并衍生出了相應的圣誕文化。改革開放后,圣誕節在中國傳播地尤為突出,至二十一世紀初,圣誕節有機地結合了中國當地習俗,發展日趨成熟。吃蘋果、帶圣誕帽、寄送圣誕賀卡,參加圣誕派對,圣誕購物等成了中國人生活的一部分。
如今圣誕節、圣誕老人和圣誕樹的形象在世界各地都深入了孩子們的內心。圣誕節到來之際,許多家長會給孩子們講圣誕節的由來和習俗,讓孩子們體會到圣誕節背后的意義,懂得愛,懂得分享,懂得感恩和回報。
圣誕節對中國的意義
1、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過圣誕節,是國家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象征。經濟越發達,居民收入越高,居民的物質基礎就越雄厚,對閑暇的追求也就越強,假期和節日就越多。
2、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和西方強勢經濟的作用
中國的對外開放程度越來越高,大量的歐美跨國公司進入中國,為數眾多的西方人到中國工作和旅游,西方的很多傳統習慣也被更為廣泛的帶入并產生深遠影響。 圣誕節在中國日漸盛行,經濟也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在中國這樣一個根本沒有基督教傳統的國家,圣誕節這么風靡,西方的經濟、文化的相對強勢起了微妙的作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地區興起過圣誕節的歷史比中國要長,主要就是因為經濟更為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的擴散和傳播。
3、都市居民尤其是青年人對圣誕節形成了特殊定位
春節是中國人習慣了的重溫親情的時間,講的是團聚;十一五一是奢侈的休息時間,居民只想著舉家出游,或干脆休養生息睡懶覺養精神;而對于圣誕節為代表的洋節,中國的都市居民尤其是青年人模糊了它原有的意義,已經把它變成了聚會瘋狂開心狂歡的盛宴了。如果從民俗學的角度上說,中國的傳統節日更強調團圓,因此對于很多青年人來說反倒顯得是一種負擔,而西方的節日大多帶有狂歡的色彩,圣誕節更像是為自己過的。對于崇尚個性、追求時尚的青年人來說,洋節日更加能夠張揚一種自由的心情。
4、商家和媒體推波助瀾的宣傳
商家和媒體從各方面推波助瀾的宣傳攻勢引領了普通大眾對節日的幻想和渴望,從而產生出波瀾壯闊的圣誕節大軍。正如現在的國慶黃金周,民眾本來不一定非要出去旅游,但當大環境提供了這樣一種可行為的條件,當媒體和商家又做好這樣一個“美麗的”陷阱后,民眾就不得不往里面跳了。當然,讓更多的人跳這種陷阱并無壞處,這也是一種節假日經濟。
不同國家過圣誕節的意義
意大利
圣誕節是西方國家最重要的節日,意大利是個宗教國家,圣誕節是一年中最大最隆重的節日。因為這是紀念一個出身“草根”的無冕君王--耶穌基督誕生的日子。我們現在所用的年代記錄法公元前B.D.和公元A.D.就是以耶穌基督的誕生來劃分的。
美國
圣誕節是美國的傳統節日,是慶祝基督生日的日子,就像中國對待春節一樣被美國人重視。
但美國是也是由許多民族組成的國家,所以美國人慶祝圣誕的情形也最為復雜,從各國來的移民仍多依照他們祖國的風俗。
英國
英國人在圣誕節是最注重吃的,食品中包括燒豬、火雞、圣誕布丁、圣誕碎肉餅等。每一個家人都有禮物,仆人也有份,所有的禮物是在圣誕節的早晨派送。有的唱圣誕歌者沿門逐戶唱歌報佳音,他們會被主人請進屋內,用茶點招待,或者贈小禮物。
德國
在德國圣誕節不僅是12月25日那一天,而是會持續40多天,從11月26日后的第一個星期天開始到12月24日,稱為“基督降臨節”。
法國
法國的節日很多,而其中圣誕節就顯得更為重要。一般,法國圣誕節會放兩周假,對于法國人來說,這是個全家團聚和休閑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