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為什么要喝雄黃酒 端午節喝雄黃酒的習俗
端午節喝雄黃酒自古就有,在遠古時代,五是個不吉利的數字,五月被視為毒月,五日是惡日,每年五月五日,五毒出沒,時疫頻發,雄黃有解毒的作用,為了防時疫古人每年端午都會要喝雄黃酒,而且據說端午節喝過雄黃酒之后一整年毒蟲都不敢近身。
雄黃酒,是在酒中加人雄黃。雄黃,又名雞冠,是一種礦物質,也是一種常用的中藥。雄黃的成份為硫化砷,有毒,對于各種皮膚真菌和金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等有抑制作用,并對毒蟲有驅殺的作用。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
“雄黃味辛溫有毒,具有解蟲蛇毒、操涅、殺蟲,驅疚功效。……主治百蟲毒、蛇后毒。”
雄黃酒還可當消毒水使用。《清嘉錄)中說:
“又以余酒染小兒額,及手足心,隨灑堵壁間,以怯毒蟲。”
江南各家則用雄黃浸水蘸書“王”字于兒童額上,這種做法閩俗稱作“畫額”。這樣做,一是借雄黃消毒,二是借猛虎鎮邪,因為“王”字是虎之額紋,而虎又是獸中之王,如今孩子額上有“王”字,如虎一般,故能鎮伏五毒。清蔡云有一首(吳歇)寫道:
“稱健粽子滿盤堆,好佑雄黃入酒杯。
余瀝尚堪怯五毒,亂涂兒領噀墻隈。”
“噀墻隈”,即把雄黃酒灑到容易生蟲的角音兄兒,起到消毒作用。俗諺日:“灑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
端午節還和菖蒲酒
用菖蒲釀制的酒,是菖蒲酒。據《后漢書》記載:“孟陀,字伯良,以菖蒲酒一斛遺張讓,即拜涼州刺史。”在《爭類統編》中也有“美酒菖蒲香兩漢,一斛價抵五品官”之說。《明宮史》里有“宮眷內臣......初五年時,飲朱砂、雄黃、菖蒲酒”的記載。清朝,每年農歷“端陽節”,則有“君臣痛飲菖蒲酒”之儀。皇家視之為稀世瓊漿,滋補玉液,除自己飲用外,還賜給宮眷內臣一起品嘗,并要穿上“五毒艾補子蟒衣”,舉行隆重的飲酒儀式。飲菖蒲酒之風俗已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有人寫《菖蒲酒頌》贊曰:“名釀溯源肇炎漢,歷代曾聞列御膳。瓊漿玉液慶延齡,盈軼連牘見經傳。”
宋朝醫學家王懷隱在《太平圣惠方》中記載:“菖蒲酒,主大風十二,通血脈,治骨立萎黃,醫所不治者。”明朝大醫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記載:“菖蒲酒、治三十六風、一十二痹,通血脈、治骨痿,久服耳目聰明......”可見菖蒲酒具有抗衰老、強身健體之功效,所以備受人們喜愛,在民間,飲菖蒲酒是一種特俗的風俗,傳播久遠,傳承至今。
端午節的由來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本名端五節,又叫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天長節。古人認為“端”是事物的邊緣,也是開始,有“開端”、“初”的意思,因此古代有“凡月之五日皆可稱端午”的說法。自漢代以來,端午節才定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到了唐代,因唐玄宗生于八月初五,宋景為了討好皇帝,避諱“五”字,遂將“端五”正式改為“端午”。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古人把月之五日常常寫成同音的“午”日。因為“午”月和“午”日兩個“午”字重復,所以,端午節又叫“重午節”。古人把“午時”謂之“陽辰”,此時陽氣始盛,天氣開始炎熱,于是端午又說成“端陽”。按歷法,五月初五一般距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夏至不遠,太陽在這時正直射北回歸線附近,北方白晝最長,日正中天,所以端午節又叫“天長節”或“天中節”。
另外,古人在五月五日有以蘭沐浴的習俗,據《大戴禮記》上說:“五月五日,以蘭為沐浴”;屈原在《楚辭》’中又有詩云:“浴蘭湯兮沐芳華”,所以五月五日又可稱作“浴蘭節”(現今有些少數民族還保持著這種端午浴蘭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