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端午節要包粽子呢 端午節人們為什么要包粽子
一般認為,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實際上據專家考證,粽子只不過是民間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說端午節吃粽子是祭屈原,是后人附會而形成的,只是反映民眾的心里愿望而已。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后,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端午節包粽子的傳說
農歷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難之后,楚國百姓每年的這一天都駕著船,把裝在竹筒里的米飯,投到汩羅江中祭奠屈原。到了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年間(25-55年),長沙地方有一個叫歐回的‘人,說他白天見到一個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人,并對他說:“你們每年祭我的竹筒米都被蛟龍吃了。今后你們可以用艾葉塞在竹筒口,再用五色絲系牢,因為蛟龍最怕這樣的東西。”說完人便不見了。
后來歐回把這事告訴大家,大家又一傳十,十傳百,并都按此照辦,于是就產生了粽子。
粽子的起源
粽子的產生主要是祭祀神靈的需要。而端午食粽紀念屈原的傳說相對較晚出現。現在,在廣大的漢民族地區流行著的端午節食粽紀念屈原,則來源于南朝梁時吳均的《續齊諧記》。其云:“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士人自稱三閭大夫,謂回曰:‘君常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五日作粽并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遺風也。”
鮮肉粽子的做法
原料:
糯米2500克,夾心豬肉750克,醬油150克,白砂糖、食鹽、味精,紹酒少許,粽葉適量,做法:
1、把洗凈的豬肉切成15克重的肉塊,用紹酒、醬油、白糖、食鹽、味精拌勻浸泡待用。
2、將糯米淘凈,瀝干后,放醬油、鹽少許,上下攪拌,使醬油和鹽浸入米小,3、取洗凈的粽葉‘兩張,先折成三角彤,取糯米50克,先放三分之·,冉放肉塊,最后再將剩余的三分之二放人。將粽子捏成三角形。
4、放人涼水中煮2小時,后改文火再煮1小時即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