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上巳節,明明是中國傳統節日,卻少有耳聞。為什么現如今很多朋友都不知道上巳節,那么上巳節為什么會被遺忘,以及上巳節為什么消失,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起來哦!
上巳節為什么消失了現在知道上巳節的人已經不多了,但很多地方仍在農歷三月初三仍保持一些習俗,比如筆者家鄉,就仍然有吃薺菜花煮雞蛋的習俗,認為可以防止頭痛病。
其實,這個節日的消逝是正常演變,大家也知道,中國自古就是世俗化極高的國家,所以一些清除災邪這種有些巫術色彩的儀式,之后就越來越不看重,所以魏晉之后,上巳節就成為了一個單純的上山游玩的日子,大家春游踏青、臨水宴飲,盛唐時期,這節日發展到鼎盛,充分體現出漢民族的浪漫。杜甫《麗人行》提到:“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然而到了宋代,這個節日突然就式微了,這實際和理學的嚴密有關,因為上巳節,按照傳統人們又會野餐、采花。這正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好時機,此時野合有所不禁,宋代管理嚴密后,習俗沒了,自然節日也流失了。
宋代以來,上巳節在統治重心的北方突然銷聲匿跡,不見于文獻記載,但南方或多或少還殘留些,明朝朱元璋還帶頭在上巳節帶大臣踏青,以示與民同樂,不過,上巳節和清明節以及寒食節在日期上還接近,而清明節和節氣有關,不能輕廢,寒食節有介子推傳說,吃寒食的習俗一直流傳(所以寒食節流傳相對久一些,但現在也基本合并到清明節了),唐代時寒食與清明已并稱,而上巳的習俗漸漸變淡,所以漸漸清明節就取代了上巳節的功能,所以上巳節漸漸消逝。
宋代之后,寒食節掃墓之俗漸移到清明。據說宋代朝廷規定,各地祭墳掃墓,以清明節為主。掃墓,是寒食節原有的習俗,而水邊散步、戴柳圈等,則是上巳節原有的習俗,于是清明節吸納了此二節慶的儀式,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提升為大節日,清明節與端午、春節、中秋節并稱為漢族四大傳統節日。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更是明定4月5日為“民族掃墓節”,清明基本成為漢民族在農歷三月和四月份唯一重要的節日了,不過,男女談情說愛的習俗基本是消失了,這倒是怪可惜的。于是,今天的三月三,漢族地區仍然隆重紀念的極少,而成為西南少數民族的節日了。
上巳節習俗哪些被遺忘上巳節這一檔習俗,也有眾多本該在正月初三出現的民俗,隨著歷史的發展,這些習俗也在慢慢淡化。比如“忌探親訪友”這一點,因為在舊時,人們將正月初三這天稱為“餓鬼日”,若是選在這天探訪親友,絕對有違老祖宗的觀念。現如今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交通也格外發達,人們在過年期間好不容易有放假游玩的機會,當然要趁此機會多多拜訪親友、聯絡感情了。
另一檔習俗更加有趣,就是“忌食米飯”。因為古人認為正月初三是谷子生日,這一天一定要祝祭祈年,所以人人都不得食用米飯。不過在現如今的社會,所以很多人并不會遵守這條習俗,久而久之,大家也就忘卻了不吃米飯的習俗了。
在古人的心目中,大家在初三還要尊重“女媧娘娘”。因為在傳說故事中,大家都是女媧娘娘制造出來的,而正月初三這天,正是女媧“造羊”的大日子。故此,古人在正月初三“忌殺羊”,就是為了要給羊過生日。不過隨著歷史的推進,很多人受到了現代教育的啟迪,漸漸明白人類到底是怎么來的,也并不會真的將“造羊日”信以為真了。所以久而久之,這“忌殺羊”的習俗,也漸漸消失。
不過“燒門神紙”這檔習俗,卻和女媧娘娘沒有關系,而是人們認為“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的緣故。其實也就是說,古人在大年初三這天,會把過節的松柏枝及所掛的門神等一起焚化,表示:“年過完了,馬上要開始經營生意了。”但是這檔習俗現在已經無人再遵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