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廣州的茶樓,是在“二厘館”的基礎上進展起來的,由于茶樓的設備、環境和服務都上了檔次,茶資升到三分六厘!
2、以指叩桌,后來細化到叩單指和叩雙指,有人解釋說長輩對晚輩叩單指,反之叩雙指,也有謂叩雙指代表已婚,叩單指代表未婚云云!
3、茶點在廚房里制作好,就由“地喱” 送到大堂供客人選用。以前茶樓蒸點心用的是小竹籠,每籠兩件,五六摞小竹籠放在一個大竹籠里頭蒸熟,“地喱”有男有女,一般都備有一根繩子,兩端系于大蒸籠底部,然后掛在頸項之上,穿梭于茶桌與廂座之間。如今許多餐廳都有“遞理間”,我估計“遞理”源于“地喱”!
4、“一厘館”和“二厘館”。當時除了廣東茶樓外,其他的飲食業都是先交錢后吃飯的。譬如北京,擠進一個小飯館,在柜臺前排隊,大聲向服務員匯報自己想吃什么,服務員開好票后,反問一句:“有座兒沒有?”好不輕易找到座兒,苦熬苦等,跑堂的舉著一碟菜出來:“誰的肝?”這也不能怪他,誰讓你沒找好座兒就開票?客人太多時,你還得自己去拿菜。那時候不懂治理這個概念,只覺得在廣東飲早茶,舒坦!
5、茶樓里熙熙攘攘,茶點琳瑯滿目,但最讓我好奇的,就是“先食后睇數”的規矩:進了茶樓,擇座落坐,“企堂”(即服務員)給你開了茶單,送上茶來,裝滿各種茶點的小車推到面前,想要哪件,動手拿就是了。茶足肚滿,招呼“企堂”過來“睇數”,“企堂”用手撥拉著各種碟子和小籠屜,口念心算,很快就報出價來。父親告訴我,不同價錢的茶點,用的是不同的碟子!
6、乾隆馬上自己取過銅壺來,站起來,學著伙計的模樣,向周日清的茶盅沖起茶來。周日清受寵若驚,欲行大禮,又恐顯露天子行藏,情急之下,以雙指彎曲叩桌,聊代屈膝。民間由此效仿,遂成茶俗!
7、以指叩桌。貯存茶葉也十分講究,非凡青茶要嚴防失味,所用盛茶器皿均用錫制品。一般茶樓柜架所陳設的、標上茶葉名稱的大罐,是沒有裝進茶葉的,因它的貯量少,假如頻繁取、存、罐子輕易凹陷,所以這些罐子只是一種標志!
8、“睇數”與“埋單”,粵語里都是結帳的意思!
9、茶樓對普洱茶的貯存也是十分講究的,因為這種茶越陳越好。據說存這種茶好過把錢存入銀行,因為靚茶可以招?撇榪停?因此,巧心、太如、蓮香等老字號茶樓,存貯普洱之多,一般可供用六、七年!
10、現代廣州的飲茶習慣通稱為三茶,即早茶、下午茶和晚茶,三茶的時間不同,消費人群也不同,老一輩茶客保留了早茶的習慣,且大多已退休,有充裕時間飲早茶,早茶便是廣州老年人的主要休閑方式,年輕一代則因為工作方式和生活習慣的改變,主要飲下午茶和晚茶,以休閑、交友和工作為主要目的。禮節上,兩個基本的禮節是茶樓每個飲茶者都知道的:即叩禮和續水,可見廣州人飲茶的習慣和禮節構成了廣州茶俗文化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