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是人才輩出的年代,謀士如雨,猛將如云,出名的比比皆是,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忠肝義膽的關羽等。復雜混亂的政權也造就了不少悲劇大將。本期的古代名人故事,講講鄧艾的故事。
鄧艾字士載,義陽棘陽人(今河南新野)。三國時期魏國杰出的軍事家、將領。其人文武全才,深諳兵法。鄧艾有口吃的毛病,因此不被人重視,起初只擔任了一個稻田看守糧草的小吏。司馬懿擔任太尉期間,鄧艾擔任典農中郎將的主簿得以出使朝廷,為司馬懿所重視,把他收為自己的下屬,后升他為尚書郎。在司馬懿手下,鄧艾經常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建議,多為朝廷采納。在司馬懿有意培養下,鄧艾出任征西將軍郭淮的軍事參謀,升任南安郡太守。
嘉平元年(249年),鄧艾隨征西將軍郭淮一起抵御蜀漢偏將軍姜維的進犯。因為抵御姜維有功,鄧艾被賜爵關內侯,加授討寇將軍的軍職,不久又升任城陽郡太守。司馬師執政期間,鄧艾繼續得到重用,被調到汝南郡擔任太守。因為在保衛合肥新城、平定文欽的淮南第二次叛亂有功被封為方城鄉侯,代理安西將軍職務。后來因對陣姜維作戰有功,先后被任命為安西將軍,領護東羌校尉,鎮西將軍,征西將軍等軍職。鄧艾還享有假節、指揮隴右各路軍隊的待遇和權力,成為郭淮以后魏國隴右最高軍事長官。
景元四年(263年)秋天,司馬昭派出五路大軍,發起了滅蜀之戰,鄧艾作為其中一路,從狄道出發,出兵牽制姜維。姜維聽說魏將鐘會統領的主力軍團已進入漢中,立即率領全軍撤退,最后退至劍閣據守。鐘會一時無法攻克劍閣,鄧艾則從陰平小路行軍,突然抵達江由,蜀軍守將馬邈投降。鄧艾又進攻涪、綿竹,都取得了勝利。當諸葛瞻陣亡后,鄧艾繼續向南進軍到雒縣,劉禪向鄧艾投降。而這時候,鐘會的大軍還被擋在劍閣,因為擔心糧草問題曾一度想撤軍。只是因為劉禪下令,姜維才向鐘會投降。鄧艾進入成都后,約束軍隊將士,下令不準搶掠百姓,派人安撫投降的士兵,得到了蜀國的百姓的稱贊。他又擅自以皇帝的名義任命劉禪為代理驃騎將軍,同時任命蜀國的官員為魏朝官員,有的還成為鄧艾的下屬。委派師纂兼任益州刺史,隴西郡太守牽弘等人兼任蜀國各郡太守。又在綿竹堆積敵人的尸首,封土成高堆(京觀),以顯示戰功。
鄧艾滅蜀之功,被魏朝廷稱之為比“白起破強楚,韓信克勁趙,吳漢擒子陽,亞夫滅七國”還要大的功勛,因此提升他為太尉。食邑也增加了兩萬戶。鄧艾還向司馬昭建議,要趁著滅蜀的聲威伐吳,只是需要休整一段時間。鄧艾在蜀地的擅自行事和驕橫做派被監軍衛瓘上報,司馬昭讓衛瓘告誡鄧艾,所提建議要等待批復,不要沒有批復就擅自實施。鄧艾除了將以前的事情向司馬昭做了辯解,還說他這樣做是怕耽誤了時間,對國家不利,并且有古例可循。這時候,鐘會、胡烈和師纂等人就告發了他,說他“所作的一切都是忤逆行為,已經有了反叛的跡象”;
司馬昭于是以朝廷的名義下詔,押解鄧艾回京,軍隊交由鐘會指揮。鐘會到達成都以后,接管了全部在蜀國的軍隊,自以為大軍在手,倒真的起兵造反了。只不過前后只有三天時間,鐘會被殺,叛亂匆匆落幕。部下認為鄧艾的遭遇都是鐘會陷害的,現在鐘會死了,鄧艾自然就是無罪了,于是追上押解鄧艾的囚車,將鄧艾搶了出來。衛瓘派遣將軍田續討伐鄧艾,在綿竹以西相遇,鄧艾被田續所殺,和他一同被殺的還有他的兒子鄧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