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歷史悠久,古代的時候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創(chuàng)造過印度河文明。其實人們對于印度的文化都不是十分的了解,只能從新聞及電影中了解一點知識。那么本期的民族文化,小編帶你去了解下印度的文化,一起看看吧。
印度自稱婆羅多,古代曾經(jīng)稱為贍部洲、天竺、身毒等,位于南亞次大陸,是我們的近鄰。印度文明是人類古代四大文明之一,和中國一樣,是依然活著的古老原生文明。印度文化不斷地吸收外來的新鮮血液而成長壯大,并在屢屢向外發(fā)展,變成別的文化的陽光雨露。印度的影子時時處處隱現(xiàn)在我們的生活中,只是我們未必發(fā)覺。
然而,印度的思維卻和我們極為不同。印度人不記歷史,直到穆斯林到來。古印度人相信聲音是永恒的,所以不重書寫。因而印度是口傳神話和故事的海洋,卻是文字記載歷史的荒漠。整個印度中世紀史主要是靠中國求法僧法顯、玄奘、義凈等人的記載“照亮”的。印度人相信輪回,人生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寂滅,或曰解脫,而不是追求不死。印度人強調(diào)因果,原因加上行動,就是結果,果是因在另一個時間的體現(xiàn)。印度人產(chǎn)生了四大皆空的思想。梵語語法上說,一切名詞都來自動詞,那些摸得著看得見的東西,究其根本不過是一些動作或狀態(tài)的結果。
印度的歷史對我們來說,似乎是清楚的。相信人類非洲起源的分子人類學的最新觀點認為,整個東亞、北亞乃至美洲大陸的所有人類,都是從非洲經(jīng)過南亞次大陸輾轉(zhuǎn)遷徙而來。而考古證明,古印度人在4500年前就開始住在帶浴池的城市里那磚砌的樓房中,捏制一些精美的偶像,在印章上刻下美輪美奐的形象,以及可能是文字的符號了。
在《吠陀》之后出現(xiàn)的《梵書》《森林書》和《奧義書》堪比先秦諸子以及古希臘哲學。《奧義書》是后世一切印度思想的源泉,它已經(jīng)擺脫了對祭祀的熱衷,在探討“梵我一如”(世界的本體和個體靈魂同一)了。它還提到了輪回和因果業(yè)報。這正是孔子、蘇格拉底的時代,印度在異常活躍的思想活動中產(chǎn)生了耆那教、順世論和佛教等反正統(tǒng)的沙門思潮,以及正統(tǒng)的婆羅門教六派哲學。主張中道的佛陀釋迦牟尼是這時產(chǎn)生的思想群星中最為燦爛的一顆。他出于對眾生相殘和生老病死的巨大悲憫,悟出苦、集、滅、道四種圣諦,創(chuàng)立了佛教。佛教強調(diào)一切生命平等,都可通過持戒、入定和智慧,熄滅妄想和欲望,達到解脫。它的靈活豁達使其能在迥異的文化環(huán)境中煥發(fā)巨大的生命力,從而改變了世界的歷史面貌,影響了世世代代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