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表演中對傀儡的模仿是一種非常有趣而獨特的表演形態。演員在戲劇演出中模仿各類偶戲的動作,有的甚至形成整套的程式。這在戲劇表演的肢體語言中顯得頗為另類。那么,跟隨小編來看看為什么說高甲戲以丑為美?
可能感興趣》》同屬閩南地區的高甲戲和歌仔戲區別
一、傀儡與“傀儡丑”
所謂“傀儡丑”是指戲劇表演中演員模仿傀儡(如提線木偶、掌中木偶、皮影等)的表演,因此類表演大多運用于丑角表演中,稱之為“傀儡丑”。
戲劇表演中對傀儡的模仿是一種非常有趣而獨特的表演形態。演員在戲劇演出中模仿各類偶戲的動作,有的甚至形成整套的程式。這在戲劇表演的肢體語言中顯得頗為另類,但卻廣泛存在于不少戲曲劇種,如梨園戲、莆仙戲、川劇、京劇、高甲戲、潮劇等,都或多或少存在這種有趣的現象;不僅國內如此,國外的戲劇舞臺如日本的歌舞伎等也有類似的情形。在歐美國家的后現代劇場中,模仿傀儡的表演亦是一種獨特的肢體語匯。
福建高甲戲的“傀儡丑”是戲劇表演中模仿傀儡的典型代表。演員在表演中模仿木偶的動作,這種模仿不是零星、偶然的,而是與丑角表演美學緊密相連,逐步形成了成套的表演程式,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行當,俗稱“傀儡丑”。廣義的“傀儡丑”包括提線傀儡丑和掌中傀儡丑(又稱“布袋戲丑”),分別模仿懸絲木偶和掌中木偶。狹義的“傀儡丑”則單指提線傀儡丑,又稱“嘉禮丑”。本文取廣義論之。
(一)提線傀儡丑:從懸絲傀儡到丑角表演
提線木偶的基本形制包括:鉤牌、懸絲、傀儡頭(包括帽盔)、軀干(包括服飾)、四肢(包括鞋、靴)等部份構成。一般多以竹、木和布帛制作而成。懸絲傀儡,“動必從繩”,傀儡的一舉一動,都是通過操弄懸絲來實現的。木偶本身有一主竿,身體分成很多關節,每一關節有一條線,所有的懸絲歸結在一個鉤牌上,表演時,演師左手持鉤牌,右手牽絲繞線,抽動傀儡身上不同線位,帶動其肢體動作。
懸絲的數量少則數條,多則三、四十條。如泉州的提線木偶,傳統的基本線位就有16個。這些不同的線位,分別控制手腕、手肘、膝蓋等不同的關節部位,通過線的抽動,帶動關節的活動,從而模仿人的行為。此外還有一些專用線位,如鞠躬線位、玉帶線位、來去線位等等。
提線傀儡丑即高甲戲演員模仿懸絲木偶的表演。這類模仿突出表現在對提線木偶身形和形態韻味的模仿和夸張。其表演特征,廈門市金蓮升高甲劇團的導演洪東溪先生概括為:以抽象的外形展現人物體態,舉手投足,皆模仿提線木偶姿態,雙臂關節屈曲成“巾”字角度,掌出兩指,肩如懸掛,頭擺左右,提足僵直,落腳有聲,行踏節奏,進退如滑。其形式常為官服丑、趕路的老丑所采用。
在《伍通報》、《鳳冠夢》、《玉珠串》、《審陳三》中均有提線傀儡丑的精彩表演。名丑施純送用八句口訣形象地概括其表演特點:“舉手投足一線牽,活關死節轉不靈;動時處處和節律,靜時常似雕塑型;把握人與‘傀儡’間,變化皆從角色行,貌憨形拙心眼活,呆頭呆腦自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