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土地上,客家人的足跡幾乎遍布了全中國,而在廣閩一代客家人是最多的,在這兩個地區中也有客家人的元素。那么問題來了,客家文化的主要元素有哪些?本期的客家文化帶你去了解。
客家民居文化(圍屋)
客家民居是廣東,福建,臺灣等省漢族傳統民居建筑的一個重要流派。與中國其它地區漢族民居建筑一樣,客家民居也有聚族群居的特點,城堡式建筑是其一大特色。但無論南方還是北方的漢族,其傳統民居的共同特點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內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磚、石、土砌護墻;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梁畫棟來裝飾屋頂、檐口見長。
在閩西南和粵東北的崇山峻嶺中,點綴著數以千計的圓形圍屋或土樓,是中國南方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漢族民居的一朵奇葩,它以歷史悠久、風格獨特、規模宏大、結構精巧等特點獨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藝術之林。客家民居以種姓聚族群居的特點和建筑特色都與客家人的歷史密切相關。
簡介
客家人每到一處,本姓本家人總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區或深山密林之中,當時不但建筑材料缺乏,而且為防豺狼虎豹、盜賊侵擾以及當地人排擠,客家人便營造“抵御性”的營壘式建筑住宅。
各地的客家民居都不盡相同,例如,廣東大部分的客家圍屋和福建的客家土樓就風格各異,不過功能上卻都大致相同。
建筑材料
營壘式住宅,在土中摻石灰,用糯米飯,雞蛋清做黏合劑,以竹片,木條做筋骨,夯筑起墻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樓。
結構
客家民居大多為3至6層,100至200多間房如橘瓣狀排列,布局均勻,宏偉壯觀。客家民居底層是廚房兼飯堂,二層當貯倉,三層以上作臥。客家先民崇尚圓形,認為圓是吉祥,幸福,安寧的象征。福建土樓圍成圓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與卦之間設有防火墻,整齊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