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正月里來是新春,長輩正月里經常說,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過了正月十五或者正月才行,那么大人正月不能剪頭發嗎?正月剪頭發的風俗說法是什么呢?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下吧。
大人正月不能剪頭發嗎
在以前正月里一般人是沒有人理發的,舊時民俗禁忌甚多,“正月里不許剃頭”即為一例。“正月里剃頭,死舅舅。”直至夏歷二月初二,男孩才有了剃頭的自由。
但是現在理發店大年初二就開門,甚至全年無休,所以正月里也是有人剪頭發的。
但是對于一些舊年俗,大家也可以給予其“尊重”,可以的話過了正月十五再剪頭發,或者到二月二龍抬頭再理發。通過文明倡導逐步揚棄。
正月剪頭發的風俗說法是什么
1、說法一
自古以來,漢族男兒自古就蓄發,“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妄動。剃頭簡直就是剔命。“去發”的髡刑不在五刑之內,但也是一種刑罰。三國曹操割發代首就是明證。此習自隋、唐以后已廢為止:未成丁的孩童,頭發覆頸披肩;成年后,總發為髻。那時候,清朝為了統一全國的服飾,強迫漢人學滿人的樣子,剃頭留辮子。滿族人原是狩獵部族,為了實用方便,從額角兩端引一直線,直線外的頭發全部剃去,僅留顱頂發編成辮子。習俗有極強的傳承性,也會因時因地而變。滿族入主中原后,強迫漢人剃發,“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漢人誓死抗爭,死了很多人,但最后還是被強迫剃發,都留“金錢鼠尾”了。這樣,正月不剃頭以“思舊”就失去了賴以存在的文化心理基礎,由諧音訛傳為“死舅”。
2、說法二
為了摧毀各民族的抵抗意識和民族自尊頒布“剃發令” ,因引起漢人的不滿和反抗,于是公開廢除此令。1645年清兵進軍江南后,多爾袞下令再次頒發“剃發令”,規定:“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發。”其執行口號是:“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 。在發布剃發令的同時,還頒布了“易服令”, 1645年7月9日,清廷頒布“易服令”規定“官民既已剃發,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漢族人民為保護世代相承的文物衣冠進行了此起彼伏的斗爭。清朝統治者對此進行了暴力壓制,例如1645年發生的嘉定三屠與“剃發易服”有關。斗爭歷經37年之久,最終結果是滿族封建統治者取得勝利,漢族大部分生者都剃發結辮,改穿滿族衣冠;堅持不愿改換衣冠者要么被殺,要么逃到海外,要么遁入空門,帶發修行。
雖然當前已經是21世紀,但是仍有不少人比較迷信,也有好多地方都有正月不能剪頭發的說法。其實,外甥正月理發,不會害死舅舅的。一個人的生死,并非由別人理發而決定的。而作為年輕人也不要刻意去反對這樣的民俗,以防引來長輩不快。
什么時候可以剪頭發
從過年開始,正月這一整個月都是不可以剪頭發的,當然,正月不可以剪頭發,但是其它時間是可以的,到了農歷二月初二這天,民間的說法是二月初二是“龍抬頭”的日子,等到了二月初二再剪頭發,是“剪龍頭”的意思,“剪龍頭”代表的鴻運當頭,福星高照的吉祥寓意,后面也就有了我們經常聽到的諺語,“二月二剃龍頭”。
剪頭發的寓意
大人過完年把留了一個月的頭發剪掉,表達的是辭舊迎新,剪掉頭發,是把去年留的晦氣去掉,希望新年能給自己帶來好運,新的一年財運亨通,福星高照。小孩則是希望他們新的一年可以出人頭地,給家族帶了新的希望,帶來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