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興縣、廣饒縣一帶。呂劇又稱化裝揚琴、琴戲。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中國八大戲曲劇種之一,山東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劇種,流行于山東大部和江蘇、安徽、東北三省的部分地區(qū),起源于山東以北黃河三角洲,由山東琴書演變而來。其音樂屬于板腔體,兼唱曲牌,主要伴奏樂器是墜琴、揚琴、三弦、琵琶,稱“呂劇四大件”。它以淳樸生動的語言,優(yōu)美悅耳的唱腔,豐富多彩的音樂語匯而深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
山東琴書這種唱、說和表演渾然一體的民間曲藝演唱形式,是山東琴書由說唱藝術形式發(fā)展成為戲曲藝術的基礎條件。據(jù)《黃河志》記載,在1884年以前,黃河入??谔幍膹V饒北部和利津東部并無防洪大堤,每到洪水季節(jié),黃河常常泛濫成災,這一帶的窮苦農(nóng)民不得不背井離鄉(xiāng),以逃荒要飯謀生。于是,以演唱當時民間流行小曲形式進行乞討的難民逐漸增多。以唱曲討飯遂成為有些人養(yǎng)家糊口的主要手段,活動區(qū)域也不斷擴大。
光緒初年,樂安北部一帶的農(nóng)民,為躲避災荒,常隨身攜帶墜琴、節(jié)子板等樂器,外出賣藝求生。開始以唱琴書小段為主,或順口編些有趣的故事,邊耍邊唱。后來,他們不斷吸收戲曲唱腔和民間小調(diào)來豐富自己的表演內(nèi)容和形式。如東寨村的張?zhí)m田、張志田兄弟倆,就曾去安徽風陽拜師學藝。當?shù)亓餍械镍P陽歌對琴書的表演藝術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藝人們在長期的演唱實踐中,不斷追求新的藝術形式。一些擅長唱工的藝人,在長期的表演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唱腔特點。擅長人物表演的藝人,則致力于創(chuàng)造新的表現(xiàn)形式來吸引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