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臘月是農歷十二月,是我國傳統節日最多的時候,因為一整個臘月差不多都在為過年作準備。首先迎來的是臘月初八,臘月初八之后是初九,已知初八是臘八節,那么初九是什么節日呢?想知道臘月初九什么日子,臘月初九是什么節日,就來瞧瞧小編的介紹吧。
臘月初九什么日子
臘月初九是祭拜天公齋戒沐浴的日子,臘月初九這天還要吃年肉,年肉就是燉好的豬肉,吃過年肉的人,會讓他們在工作中,事業機遇多,不會為了一去出賣自己的公司利益。彝族之間還會互贈饃饃,互相拜訪。
臘月初九是什么節日
祭拜天公齋戒沐浴
臘月初九這天要祭拜天公,人們會在這個日子,會提前準備好要祭拜的物品,他們會讓自己的事業步步高升。祭拜天公的儀式,相當隆重,在正廳天公爐下擺設祭壇,一般都是用長板凳或矮凳先置金紙再迭高八仙桌為「頂桌」,桌前并系上吉祥圖案的桌圍,后面另設“下桌”。在祭拜天公之前,全家大小都得齋戒沐浴,初九當天,更禁止家人曬衣服,尤其是女褲、內衣或倒垃圾桶,以表示對玉皇大帝的尊敬;祭品如果要用牲畜的,一定要用公雞、不能用母雞。若是要還愿時,必須用全豬或全羊。友些虔誠的家庭以為在家里祭拜還嫌不足,會連夜趕往各地的天公廟禮敬,像臺南終義路的天壇、高雄的天公壇、木柵指南宮等,每年的農歷大年初八便燈火通明,熱鬧非凡。
吃年肉寓意豐富
臘月初九會吃年肉,年肉就是燉好的豬肉,吃過年肉的人,會讓他們在工作中,事業機遇多,不會為了一去出賣自己的公司利益。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只有在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臘月二十六春節的中國傳統民俗燉豬肉。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在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彝族互贈饃饃
臘月初九對于彝族的人來說,也是熱熱鬧鬧的日子,他們會在這天,與自己的親人送上自己親手制作的饃饃。彝族同胞根據彝歷選定年節。有的與當地漢族同過春節。有的地區彝族同胞,在門前樹立青松,用松針鋪地,表示免災消禍。還有的地區,在節日里殺豬宰羊,吃坨坨肉,人們互相拜訪,互贈肉類和饃饃。臘月初九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們將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著今年雨水充足。
臘月
農歷十二月,也就是傳統民間俗稱的“臘月”。那么,農歷十二月為何又叫“臘月”呢?
十二月為一年的最后一個月份,俗稱為歲尾,有臘冬、殘冬、窮冬、臘月、冰月、余月、極月、清祀、冬素、大呂等30多種稱呼。其中,人們最熟悉和熟知的當屬“臘月”。
之所以叫“臘月”,是因為“臘”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有“冬至后三戌祭百神”之說,即每逢冬至后的第三個紀日干支中含有地支“戌”的日子,南北朝時期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傳統民間都要獵殺禽獸舉行大祭活動,以祈福求壽,避災迎祥。這種祭奠儀式稱為“獵祭”。
因“臘”與“獵”通假,“獵祭”遂寫成了“臘祭”,因而年終的十二月被叫做臘月。此風俗起源于秦漢時期,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下令制定歷法,將冬末初春新舊交替的十二月稱為“臘月”,十二月初八日叫“臘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