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北京都有哪些吸引人的,相信大家一想到的就是,長城、故宮、天安門等等,當然還有當地的美食,其實北京還有一樣吸引游客們那是什么呢?就是北京的胡同文化,那么問題來了,今天小編要為大家帶來的就是北京的胡同文化里琉璃廠和潘家園的區別和各自特色,希望大家喜歡。
琉璃廠
琉璃廠大街位于北京和平門外,是北京一條著名的文化街,它起源于清代,當時各地來京參加科舉考試的舉人大多集中住在這一帶,因此在這里出售書籍和筆墨紙硯的店鋪較多,形成了較濃的文化氛圍。這里經營古玩字畫的店鋪很多。大多數外國人來京旅游都要到這里。
聞名中外的京城琉璃廠文化街,位于現在北京的和平門外,西至宣武區的南北柳巷,東至宣武區的延壽街,全長約800米。實際上從歷史上遠在遼代,這里并不是城里,而是郊區,當時叫“海王村”。后來,到了元朝這里開設了官窯,燒制琉璃瓦。
自明代建設內城時,因為修建宮殿,就擴大了官窯的規模,琉璃廠成為當時朝廷工部的五大工廠之一。到明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外城后,這里變為城區,琉璃廠便不宜于在城里燒窯,而遷至現在的門頭溝區的琉璃渠村,但“琉璃廠”的名字則保留下來,流傳至今。
東西琉璃廠都售有文房四寶。筆店以人名出名的如“李福壽”、“吳文魁”、“李玉田”等,其中“戴月軒”更為著名,據說是湖筆的正宗?!袄罡邸钡纫捕加歇毜街帲罡垩兄瞥鲞m合于各派畫家所需要的畫筆而馳名,而吳文魁以寫字筆著稱于世……“清秘閣”是琉璃廠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南紙店,文房四寶應有盡有。
“一得閣”墨汁廠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間,已有一百余年歷史。相傳該廠創始人,名叫謝松岱,是個書生。因進京趕考屢試不中,后想起考場上研墨時費力的情景,就想到能否使用現成的墨汁免去研墨之苦。因此他研制出一種墨汁,在琉璃廠開了一間專營墨汁的店鋪,很受顧客歡迎,生意興隆,于是他寫了一副對聯:“一藝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書”。
“一得閣”店名便取了上下聯的頭一個字“一”和“得”。因店鋪是二層小樓,頗有“閣”的意思,就起了“一得閣”的店名,店主還自己親筆題牌匾懸于門前。因“一得閣”墨汁具有書寫流利,墨跡光華發亮,易干易裱,耐水耐曬不退色,不洇紙等特點,堪為文房四寶中的佳品,受到書畫家歡迎。
古舊書業是琉璃廠的主要產業,甚而琉璃廠就是因書而起,沒有古舊書這一行,也就沒有琉璃廠。不過琉璃廠的古舊書業還有個發展變化過程。在200年前清乾隆及其以后,是江西書商在琉璃廠占絕對優勢,甚至他們把持了在東琉璃廠火神廟旁邊的書商供奉的文昌帝君廟,不許人少勢弱的北方書商入內參加例行書業的祭祀活動。
到晚清,琉璃廠舊書業的形勢發生了逆轉,江西書商逐漸衰落,河北書商迅速崛起,而居于舊書業的主流地位,原因是河北書商的經營不偏重于科舉的闈墨,而更重于學術研究需要的書籍。20世紀30年代舊書業的最興盛時,琉璃廠的舊書鋪竟超過了200家。在此不可能一一記述,只能選擇幾個有代表性的店鋪、人物和事件簡述之,小中見大,略窺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