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大小比較大的冰雹的殺傷力是很大的,這種冰雹砸中后,對于樹木、建筑物、車輛和人是有著較大的傷害的。最近有些朋友來咨詢小編,冰雹一般出現于哪個季節?冰雹通常多發在什么季節?下面是小編精心準備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冰雹一般出現于哪個季節
冰雹一般多發于夏季,以及春夏交替的時節里。而冰雹形成的過程是,積雨云中的雨點遇到猛烈上升的氣流,從而使得不同大小的水滴和冰晶不停的碰撞,運動。在這個過程當中,有一些水滴和冰晶就會合并,凍結形成較大的冰粒。
又因為夏天是一個陽光強烈的暖濕季節,空氣中的水汽含量較大,而當這些粒子遇到含水量較高的區域的時候,就會成為冰雹的核心,進而形成不同大小的冰雹落到地面上。
我國很大一部分地區將冰雹的時間在下午13點到晚上19點,可以說在下午14點到16點時期最多最常見。
我國除了江西、湖北、湖南、廣東等地區的冰雹較少以外,全國多地都會下一定量的冰雹,尤其是北方的山區和丘陵地區。這些地形不僅很復雜,而且天氣也可以說是很多變。
冰雹屬于一種強對流天氣,而“強對流天氣”的最主要特點就是地面水蒸發得很快,在中國,強對流天氣一般發生在氣溫較高的夏季我國在夏天會有夏季風從太平洋上吹來。和西伯利亞來的低氣壓形成強對流天氣,這個時候,從太平洋來的暖濕空氣中的水蒸汽因為溫度急劇下降直接凝華成固態降下來形成冰雹。
冰雹的特征
1、局地性強,每次冰雹的影響范圍一般寬約幾十米到數千米,長約數百米到十多千米。
2、歷時短,一次狂風暴雨或降雹時間一般只有2~10分鐘,少數在30分鐘以上。
3、受地形影響顯著,地形越復雜,冰雹越易發生。
4、年際變化大,在同一地區,有的年份連續發生多次,有的年份發生次數很少,甚至不發生。
5、季節性,冰雹大多出現在4月~10月。在這段時期,暖空氣活躍,冷空氣活動頻繁,冰雹容易產生。一般而言,我國的降雹多發生在春、夏、秋3季。
6、時間性,從每天出現的時間看,在下午到傍 晚為最多,因為這段時間的對流作用最強。降雹的持續時間都不長,一般僅幾分鐘,也有持續十幾分鐘的。
冰雹喜走山路 青藏高原為其最常打卡地
冰雹喜走山路。有研究表明,冰雹最常出沒地與地形高度有密切的關系,隨著地形高度的降低,冰雹的出現頻率也會逐漸減少。冰雹最常打卡地分布圖也印證了這一觀點,冰雹常打卡地大體沿山系伸展,最常打卡地當屬青藏高原,其次為大興安嶺至太行山一帶。另外,天山、祁連山、長白山、云貴高原等地也是冰雹出沒較多的地區。
平均而言,每年冰雹會在青藏高原打卡3-15天,部分地區可超過15天;在云貴高原、華北中北部、內蒙中東部、東北和新疆西部和北部山區,平均每年冰雹會出現1-3天;而華南沿海、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的平原地區等地區,年均冰雹日數小于0.1天,也就是說,冰雹平均10年才會出現一次,冰雹很少出現。
全球變暖背景下 冰雹也越來越“懶”了
現如今,我們經常在各種媒體上看到冰雹的相關報道,那么冰雹是越來越多了嗎?其實不然。
數據統計,1961年以來,我國年冰雹日數呈顯著減少的趨勢,平均減少速率為0.2天/10年。階段性特征明顯,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為冰雹多發期,1961—1980 年我國年均單站冰雹日數呈微弱增加趨勢,90年代之后冰雹進入減少期。也就是說,20世紀90年代之后,冰雹越來越“懶”得出動了。在年代際變化上,我國年均單站冰雹日數時間分布從大到小依次是1970s、1980s、1960s、1990s、2000s和2010s。
冰雹為何越來越“懶”呢?目前似乎還沒有定論,但有研究提出,冰雹減少有可能是全球變暖背景下,溫差減小,從而導致對流活動減弱導致的。
冰雹雖然減少了,但它對我們的生產生活造成的影響,以及帶來的災害損失仍然十分顯著。所以日常生活中公眾仍需及時關注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科學防雹遠離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