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聞名的中國四大名錦有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廣西的壯錦和南京的云錦。南京云錦因其絢麗多彩、像天上的云彩故而得知云錦,南京云錦已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它濃縮了中國紡織技藝的精華。想更了解南京云錦嗎?
本期的江蘇文化為您帶來更多關于南京云錦的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南京云錦是至善至臻的漢族傳統工藝美術珍品之一。吳村梅有一句詩就是用來描寫南京云錦的:“江南好,機杼奪天工,孔雀妝花云錦爛,冰蠶吐鳳霧綃空,新樣小團龍。”南京云錦是南京傳統的提花絲織工藝品,是南京工藝“三寶”之首。
南京云錦配色多達十八種,運用“色暈”層層推出主花,富麗典雅、質地堅實、花紋渾厚優美、色彩濃艷莊重,大量使用金線,形成金碧輝煌的獨特風格。由于用料考究,織工精細,圖案色彩典雅富麗,宛如天上彩云般的瑰麗,故稱“云錦”。現代只有南京生產,常稱為“南京云錦”,至今已有1580年歷史。南京云錦與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廣西的壯錦并稱“中國四大名錦”(與蘇州緙絲并譽為“二大名錦”)。
云錦的“錦”字,是“金”字和“帛”字的組合,《釋名·采帛》:“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價如金。故惟尊者得服。”這是說,錦是豪華貴重的絲帛,在古代只有達官貴人才能穿得起。明趙震元《為李公師祭袁石寓(袁可立子)憲副》:“大人每稱之曰:‘計部嘆巧婦之炊,冏寺羨空群之顧,首山無庚癸之諾,埛野多云錦之胯。’”
南京云錦是一種始于南朝而盛于明清的絲織工藝品,它歷史悠久,紋樣精美,配色典麗、織造細致,是紡織品中的集大成者。對于這樣一種優秀的傳統工藝美術品,我們僅限于原生態的繼承和保護是不夠的,還應該結合時代的特點,讓云錦進入人們的生活,并對其進行改革和創新。
云錦起源于距今1500多年的六朝。在古代絲織物中“錦”是代表最高技術水平的織物,而南京云錦則集歷代織錦工藝藝術之大成,位于中國古代三大名錦之首,元、明、清三朝均為皇家御用貢品,是皇家衣飾的主要用料。因其豐富的文化和科技內涵,被專家稱作是中國古代織錦工藝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公認為“東方瑰寶”,亦是中華民族和世界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
南京云錦的產生和發展與南京的城市史密切相關。南京絲織業最早可追溯到三國東吳(公元222年—公元280年)時期,東晉(公元317年—公元420年)末年,大將劉裕北伐,滅秦后,將長安的百工全部遷到建康(今南京),其中織錦工匠占很大比例。后秦百工中的織錦工匠繼承了兩漢、曹魏、西晉和十六國前期少數民族的織錦技藝。
公元417年東晉在建康設立專門管理織錦的官署——錦署,被看做是南京云錦正式誕生的標志。從元代開始,云錦一直為皇家服飾專用品。明朝時織錦工藝日臻成熟和完善,并形成南京絲織提花錦緞的地方特色。清代在南京設有“江寧織造署”,《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曾任江寧織造20年之久。這一時期的云錦品種繁多,圖案莊重,色彩絢麗,代表了歷史上南京云錦織造工藝的最高成就。
南京云錦織造鼎盛時擁有3萬多臺織機,近30萬人以此和相關產業為生,是當時南京最大的手工產業。1949年后,政府先后投資幾千萬元用于恢復和保護云錦,南京市云錦研究所還成功地科學復制了20世紀70年代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褝衣”、北京十三陵定陵出土的明萬歷皇帝“織金孔雀羽妝花紗龍袍”等,但云錦仍然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局面,全國真正懂云錦技術的不過50人。
云錦過去專供宮廷御用或賞賜功臣之物。現代云錦繼承了明、清時期的傳統風格而有所發展,傳統品種有妝花、庫錦、庫緞等幾大類(見“妝花”、“庫錦”、“庫緞”),庫金、庫錦等等以清代織成后輸入內務府“緞匹庫”而得名,沿用至今。
妝花類織物是代表云錦技藝特色和風格的品種,圖案布局嚴謹莊重,紋樣造型簡練概括,多為大型飽滿花紋作四方連續排列,亦有徹幅通匹為一單獨、適合紋樣的大型妝花織物(如明、清時龍袍、炕褥毯墊等)用色濃艷對比,常以金線勾邊或金、銀線裝飾花紋,經白色相間或色暈過渡,以緯管小梭挖花裝彩,織品典麗渾厚,金彩輝映,是云錦區別于蜀錦、宋錦等其他織錦的重要特點。
1949年后,在傳統品種的基礎上創新品種,如雨花錦、敦煌錦、金銀妝、菱錦、裝飾錦及臺毯、靠墊等,供應蒙、藏兄弟族服飾和書畫裝裱、旅游紀念品、外貿等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