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的好,腦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從古至今,作為美食大國的中國,從來都少不了廚師這個行業,各種各樣的美食使人垂涎欲滴,食欲大增,輕松治好厭食癥。本期的古代名人故事,為你解析。
1、彭鏗原
彭鏗原是陸終氏的三子,是帝堯時代的廚藝師,常得到帝堯欣賞,受封后建立大彭氏國。封地就是昔日彭城(現為徐州)。徐州龍山北麓有一口古井,相傳即是彭鏗用過的井。彭鏗廚技高超,屈原《天問》說:“彭鏗斟雉帝何饗”。彭鏗烹制的野雞羹味極美,極得帝堯歡心,彭鏗原可以說是華夏第一位著名的廚師了。
2、易牙
易牙也名狄牙,為春秋時期名巫,著名廚師,精于煎、熬、燔、炙,又是調味專家,制作的菜肴酸甘咸淡都是美味可口的,得寵于齊桓公。齊桓公在春秋時是霸主之首,曾“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威名顯赫。但其晚年卻昏庸無道,吃喝玩樂無所不為。他山珍海味吃膩了,異想天開地竟想品賞人肉的味道,如果臣子易牙不辦,即為不忠,隨時便有殺身之禍;若辦,去找別人家的嬰兒,必是傷天害理,無奈易牙橫下心來將自己的大兒子殺了。昏君齊桓公居然十分高興,并給了易牙一定的權力。待到齊桓公病倒在床,易牙把宮門堵塞起來,并且筑起高墻,把齊桓公困在宮內,活活餓死。六十七天的尸體置于床上,蛆蟲爬出宮外,卻無人問津。過去封建統治者的衛道者一直破口大罵易牙是“殺子媚上”的罪人,并不譴責主謀齊桓公,顯然是不公正的。
3、濁氏
西漢時期專賣胃脯的濁氏,她的胃脯是用羊胃做的,常在農歷十月制作。先燒沸湯,把羊焯洗干凈,然后在羊胃中放花椒末、生姜末等拌好的香料,放在陽光下曝曬,使其干燥。這種胃脯可以久貯不敗,利于遠行食用,且味道很美,所以濁氏靠這銷路廣的胃脯發了大財。她是我國香肚的創始人。
4、劉娘子
據《春渚紀聞》載:宋高宗宮中,有位女廚師劉娘子。宋高宗登基前,她就在趙構的藩府做菜了,她烹制的菜肴很得高宗的胃口。按皇宮規定:主管皇帝膳食的負責官員叫尚食,只能由男人擔任,還得是五品官,可是劉娘子是女流,不能擔當此官,然而皇宮里的人多稱她是“尚食劉姑子”。劉娘子是我國第一位著名的宮廷女廚師。
5、宋五嫂
宋五嫂是南宋著名的民間女廚師,從開封逃難到杭州,因丈夫姓宋排行老五,大家都稱她宋五嫂。那時從北方逃難來杭州的中原人很多,官民思鄉難歸,很想嘗點鄉味以解鄉思。宋五嫂在錢塘門外開了一家小飯店,專營魚羹,因是傳統汴京風味,頗能招徠那些異鄉之客。一日高宗趙構乘龍舟游西湖,曾嘗其魚羹,龍顏大悅,于是名聲大振,宋嫂魚羹身價倍增。
6、王小余
清乾隆時,王小余是袁枚家的掌勺大廚師,是一位烹飪專家,身懷技藝,有高明豐富的理論經驗。他燒的菜肴香味散發到十步以外,聞到的人無不咋舌想吃。他對于烹飪技藝頗有研究,曾發表過一系列高見,這些技術上的真知灼見,對袁枚影響很大,袁枚的《隨園食單》有很多篇幅得力自王小余的見解。袁枚喜歡王小余,對王的要求亦很嚴。王死后,袁枚為了紀念這位優秀廚師,專門寫了一篇《廚者王小余》。王小余是我國古代唯一死后有傳的名廚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