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來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經(jīng)中可視為一個(gè)略本。本經(jīng)說無相而不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fēng)。本經(jīng)六種譯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鳩摩羅什的初譯。如印順法師所說,此后的五譯是同一唯識系的誦本,比如菩提流支、達(dá)摩笈多等,都是依無著、世親的釋本譯出。只有羅什所譯為中觀家的誦本。又如呂澂說,羅什傳龍樹的般若學(xué),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譯般若經(jīng),《金剛經(jīng)》其實(shí)已面目全非了。
《金剛經(jīng)》在印度有唯識家的論釋。傳入中國,三論、天臺、賢首、唯識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國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響,各宗表面上闡揚(yáng)《金剛經(jīng)》,實(shí)際上闡揚(yáng)常住佛性和如來藏。又在三教合流環(huán)境下,明清以來,三教九流都來注解《金剛經(jīng)》,雜合濃厚的真常理論和儒道信仰。又受密教影響,《金剛經(jīng)》被附加密咒形成讀誦儀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