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象形字,從穴,囪(cōng)聲。“窗”本作“囪”(cōng),小篆字,象天窗形,即在屋上留個(gè)洞,可以透光,也可以出煙(后來灶也叫“囪”)。后加“穴”字頭構(gòu)成形聲字。本義:天窗。
古籍解釋:《唐韻》楚江切《集韻》《韻會(huì)》初江切。與牕同。《說文》本作囪。在墻曰牖,在戸曰囪。或作窗。《釋名》窗,聰也。於外窺內(nèi)為聰明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四旁雨夾窗。《注》助戸為明。亦作牕。
又《集韻》《韻會(huì)》麤叢切,音怱。通孔也,灶突也。《韻會(huì)》案集韻,麤叢切,類篇韻補(bǔ)俱同。或作牕。《鮑昭·玩月詩》蛾眉蔽珠櫳,玉鉤隔銷。三五二八時(shí),千里與君同。《陶潛詩》有酒有酒,閑飮東牕。愿言懷人,舟車靡從。則字合又於東韻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