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什么傳統食品 冬至南北飲食大匯總
冬至吃什么傳統食品——餃子
對老北京人來說,過冬至,必不可少的吃食是餃子。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冬至吃什么傳統食品——湯圓
在潮汕地區,冬至又稱“小過年”,是民間一個大節日。在這一天老百姓要備足豬肉、雞、魚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圍桌共餐。在沿海地區,則要在漁民出海捕魚之前祭拜祖先,為漁民祈福,求神明和祖先保佑出海平安歸來。
潮汕有“吃了冬節圓多一歲”之說,其中“冬節圓”就是湯圓了,在潮汕地區又叫甜丸,在冬至這一天吃甜丸的習俗幾乎普及整個潮汕地區。在很久以前,這些甜丸不僅是用來吃,人們還將甜丸貼在自家的門頂、屋梁之上,一來是這甜丸圓圓的,預示明年豐收、全家團圓,二來是為了答謝老鼠給農民送來五谷種子。如今人們也不在貼甜丸,不過冬至節吃湯圓的習俗依舊流傳至今。
冬至吃什么傳統食品——羊肉
老人常說只要“冬至進補,來年就能打虎”。北方有冬至吃羊肉的習俗,因為冬至過后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在此時吃上一鍋燉羊肉,更有御寒滋補的雙重功效。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冬至吃什么傳統食品——狗肉
也不是一定要吃吧,只是一種習俗而已,因為北方冬天寒冷,而冬至意味著一年最冷的時候已經來了,而狗肉屬溫補食品,冬天食用有一定的防寒作用。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冬至吃什么傳統食品——紅豆糯米飯
在我國的江南水鄉,在冬至之夜有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
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不過,這個疫鬼最怕紅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紅豆糯米飯來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吃什么傳統食品——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也就是說,最早人們在冬至這一天,吃的食物名字應該叫“餛飩”。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都吃餛飩。
冬至吃什么傳統食品——年糕
杭州人喜歡在冬至這一天吃年糕來慶祝。每逢冬至,都會制糕來祭祖或者饋贈親友。在飲食上,三餐都會做不同風味的年糕,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肉絲炒年糕等等種類繁多。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圖吉利,寓意年年長高。
中華大地上的各種冬至飲食風俗至今依然廣為流傳,足以見這一天對于百姓農耕勞作以及生活作息帶來的重要影響。的確,冬至是陰極之至,陽氣始至,在此之后又有小寒、大寒和數九接踵而至,預示著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即將到來。因此從冬至之后冬季要多注意保暖,在飲食上也要多食溫熱食物,增強御寒能力。俗話說:冬至餃子夏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