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立秋吃什么傳統(tǒng)食物 立秋時節(jié)吃什么
1、吃西瓜
江蘇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稱為啃秋。而立秋這天,也往往是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人們覺得立秋后,早晚天氣變涼,吃涼的東西會對腸胃產(chǎn)生影響,因此立秋后就不再吃西瓜。
2、吃“渣”
山東萊西地區(qū)流行立秋吃“渣”,一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秋天是胃腸道疾病的高發(fā)期,很多地區(qū)的民俗帶有治病和祈求一年健康的寓意。四川、山東是這一類民俗的典型代表。
3、吃茄子
民諺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時候。民俗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當日吃下。
4、食秋桃
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5、吃清涼糕
在金華市民的心里,立秋吃西瓜、吃清涼糕是必不可少的傳統(tǒng)習俗。何為清涼糕?就是用番薯淀粉熬成羹狀,倒在碗里。待第二天早上,結成一整塊。遠看似一塊圓潤剔透的白玉,然后切成小塊,撒上白糖、醋、薄荷,清涼爽口、酸甜開胃。
6、吃“福圓”
立秋節(jié)氣是臺灣龍眼的盛產(chǎn)期。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為 “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
7、貼秋膘
民間有句俗語:立秋到,貼秋膘,冬去春來身體好。說的是天涼以后,人們應該多吃些肉食,補充一下因伏天食欲差、加上流汗而帶來的虧虛,提高免疫力。不過,許多網(wǎng)友表示,現(xiàn)在的生活不比從前,平日里已經(jīng)吃得很好、夏天也注意保養(yǎng),因此不需要在立秋那天特別食補。
立秋飲食如何調整
從中醫(yī)角度講,暑熱傷陰又傷氣,容易導致氣陰兩虛;從西醫(yī)的角度講,天氣熱,汗多,容易導致缺水,乏力,口渴。暑熱傷陰,適合用一些滋陰的藥材,例如:麥冬、人參、生地黃;暑熱傷氣,適合用黨參、北芪、白術、茯苓、薏米等健脾祛濕的藥材。日常飲食中,菜心是眾多蔬菜中的首選,菜心具有清熱、開胃、祛濕的功效。另外,陳教授還特別指出,人每天要喝盡3000毫升的水,2000毫升的水只能維持最低的需求。
為迎接冬季的到來,人體內還會儲存御寒的脂肪。因此,熱量的攝取大于散發(fā),稍不小心,體重就會增加,所以肥胖者更應注意減肥,應多吃一些低熱量的減肥食品,如紅豆、蘿卜、竹筍、薏米、海帶、蘑菇等。此外,對于普通人,立秋后在飲食上要增酸,以增加肝臟的功能,要多吃些蘋果、葡萄、山楂、柚子等偏酸、多汁的水果,對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都有療效。
從氣候上來看,立秋風干物燥,溫度也逐漸降低,一旦勞累過度,容易誘發(fā)咽喉炎或是使本來已痊愈的咽喉炎復發(fā)。因此,年輕人要做好咽喉炎的預防工作,注意勞逸結合,適當多參加體育鍛煉,增強自身免疫力,保持充足睡眠,積極防治感冒等呼吸道疾病。飲食宜清淡,避免辛辣、過冷、過燙、油炸、醃制等刺激食物,可適當多吃些清熱降火、潤肺利咽的食物,如莧菜、百合、海帶、白蘿卜、芝麻、獼猴桃、無花果、檸檬、柑橘、鳳梨、生梨、荸薺、蘋果、甘蔗等,以及富含蛋白質和膠原蛋白的食物,如豬蹄、魚、牛奶、豆類、動物肝臟、瘦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