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什么時候立冬 每年立冬時間是一樣嗎
立冬,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斗柄指向西北方位,太陽黃經達225°,于每年公歷11月7——8日之間交節(jié)。立冬是季節(jié)類節(jié)氣,表示自此進入了冬季。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冬天季節(jié),陽退陰生,生氣閉蓄,萬物收藏。“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冬季是享受豐收、休養(yǎng)生息的季節(jié),立冬在古代民間是“四時八節(jié)”之一,在古代我國一些地方會在立冬舉行祭祀、飲宴等活動,作為重要的節(jié)日來慶賀。
傳統(tǒng)是以“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秋季少雨干燥氣候漸過去,開始向陰雨寒凍的冬季氣候過渡。立冬后日照時間將繼續(xù)縮短,正午太陽高度繼續(xù)降低,由于地表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初冬(孟冬)時期氣溫雖逐漸下降,但還不是很冷;隨著時間推移,強冷空氣南下頻繁,并越過南嶺,天氣越來越冷。在北方地區(qū),立冬前就已很寒冷了。
“立冬陰,一冬溫”是啥意思
立冬是24節(jié)氣中的第十九個節(jié)氣,也是冬季的第一個節(jié)氣。在古代的時候立冬這一天不僅僅是一個節(jié)氣,還是一個很重要的日子,要舉行祭天祭祖的活動,以此來祈求來年的風調雨順。時至今日,有些地方還有立冬祭祖的習俗。立冬又叫“交冬”,立冬節(jié)氣到,也就意味著要進入寒冷的冬季了。在立冬節(jié)氣也有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這個時節(jié),氣溫已經很低了,在北方地區(qū)的水也因為低溫要開始結冰了,緊接著氣溫進一步降低,土地也開始凍結;之后像野雞一類的大鳥就會少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就認為和諧野雞在立冬后便變成大蛤了。
俗語“立冬陰,一冬溫”這主要是在客家地區(qū)流傳,其字面的意思是說立冬節(jié)氣這天如果是陰雨天,那這個冬季就會比較的暖和,也就是“暖冬”。相反如果立冬這天是大晴天,那冬季就會比較的寒冷,會是“冷冬”。這是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生活經驗的總結,聽村里的老輩人說,在以前的準確率是比較高的。在過去四季是比較分明的,到了冬季就會下鵝毛大雪,而這樣就會凍死地里的害蟲,來年蟲害少了,莊稼也就收成好一些。不過近些年氣候有點反常,經常遇到冬季不下雪。其實在冬季的時候冷一點更好,因為冷冬會凍死地里的病蟲害。
立冬的習俗有哪些
1、 立冬的習俗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jié)日,這一天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設壇祭祀。在現在,人們在立冬之日,也要慶祝一下。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2、立冬的習俗有補冬
立冬節(jié)氣的到來,是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tài),養(yǎng)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fā)作準備。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人在這個進補的最佳時期,進行食補,為抵御冬天的嚴寒補充元氣。在冬季應少食生冷,尤其不宜過量的補。一般人可以適當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特別是北方,可以吃些牛、羊肉,但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吃一些富含維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
3、立冬的習俗有祭祖祭天
舊時,立冬這天,人們還要舉行祭祖祭天的活動。即便再忙的農人也要在家休息一天,殺雞宰羊,準備時令佳品,一方面祭祀祖先,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一方面祭祀蒼天,感謝上天恩賜的豐年,并祈求上天賜給來歲風調雨順;而祭祀儀式后的酒食也可讓辛苦一年的農人,好好犒賞一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