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春是什么意思 打春的含義是什么
打春是立春的俗稱,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立春那天用鞭子抽打泥做的春牛以祈豐年或是敲打小鑼、竹板等,唱著歌詞,挨戶索取錢財的習俗。
相關記載:
宋·晁沖之《立春》詩:“自慚白發嘲吾老,不上譙門看打春。”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立春》:“立春前一日……置春牛於府前,至日絕早,府僚打春。”
(1)立春(舊時府縣官在立春前一天迎接用泥土做的春牛,放在衙門前,立春日用紅綠鞭抽打,因此俗稱立春為打春)。中國舊俗。流行于全國許多地區。“春牛”,用桑木做骨架,冬至節后辰日取土塑成。身高4尺,長8尺,畫四時八節360日12時辰圖紋。立春前一日,人們到先家壇奉祀,然后用彩鞭鞭打,把“春牛”趕回縣府,在大堂設酒果供奉。男女老少牽“牛”扶“犁”,唱栽秧歌,祈求豐年。
(2)舊時湖南一帶無業游民,在春節前后,敲打小鑼、竹板等,唱著歌詞,挨戶索取錢財,叫做打春。
打春這天打什么?
打春牛
傳說立春這一天,皇宮內外都要把它當作節日一般,是要格外隆重地慶祝一番。最早有立春之日要把皇宮門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一說,史書上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那樣說的話,年頭幾乎和我們中華民族一樣的老。《京都風俗志》書中曾記載:宮前“東設芒神,西設春牛。”禮畢散場之后,“眾役打焚,故謂之‘打春’。”那時,將春牛打碎,有鞭策老牛下地耕田的“催耕”之意,人們紛紛將春牛的碎片搶回家,視之為吉祥的象征。
打小鑼
每當春節期間,農村中到處能聽到“咚咚旰”、“咚咚旰”的春鑼春鼓聲,并還伴有節拍的唱詞,原來是有人在打春。
傳說,在明朝年間,有個知府,在上任的頭一年的春天,氣候非常寒冷,而且時間也冷得很長,雖說立春已有個把月了,花草樹木都未看見發芽。知府心想這不是一個好兆頭,他急于想見到樹草花木發的芽。于是,他立即下令,要百姓去尋找發了芽的樹枝送到知府里。如誰送得早,就有獎賞。次日,便有一個姓吳的和一個姓周的兩個人,找到了幾枝發了芽的楊木,送到了知府的衙門。知府見了,心里自然大喜,認為是送來了吉祥。吳、周兩人得到了知府的重賞。知府又要他們兩人明年更早些來報春。恰巧,第二年因冬季比較暖和,正月初一立春,周、吳兩人手持發了芽的楊柳,各入還拿了一面小鑼半邊特制的鼓,一齊來到知府衙門報春。他們一邊敲鑼,一邊唱起自己編的一些好聽的吉利奉承話。知府格外高興,又給了周、吳二人雙倍的獎賞。這樣一來,周、吳受賞的消息傳到了其他老百姓那里。來年,其他百姓也仿照著周、吳二人的樣,成群結隊地上衙門報春。知府見到這樣多的百姓都來了,他再也不拿出自己的銀錢賞給百姓。知府便對大眾說:“報春是件大喜事,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回大地早,是萬民之福。你們可以拜吳、周二人為師,到各地村莊的鄉親們家里去報春。本府從今后,在立春時節辦個盛大的迎春大會,與民同樂。”自從那時候起,各地都形成了打春的風俗。
打春禁忌有哪些?
1、打春不看病
倘若看病就意味著一年都沒有好運氣。這個說法不過是想討個好彩頭,就像大年初一不看病一樣,小毛病耽誤一下倒也沒有什么。
2、打春不理發
理發則不吉利。俗話說:發乃人身之草木,立春回暖,草木出生,剛出生的草木去損害,這是不合天地運行草木生長之理的。再有,一年365天,為什么非要選在這一天去理發呢?
3、打春不能躺著
要坐坐或者站起來走走。都說春暖大地,這是萬物初始的時候,人也應該有一個好的精神面貌來迎接春的復蘇。建議大家去田間或者公園走走,吸收新鮮空氣,感受活力與自然,為自己的新年討個吉利。
4、打春忌諱吵架、不口出污穢言語
不要做口舌之爭,和和氣氣,喜迎春之至。新年新面貌,一個好的心情,好的開始才能迎來來年的和和美美,順順利利。
5、打春莫搬遷
很多人都應該知道,搬家不要選擇在四立八節之上,因為這是氣節交接之時,氣息駁雜,搬遷自然不宜,一年之始,不宜動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