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的傳說
螢火蟲映出吏部尚書
我國古代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第二候是說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濕;第三候是說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這大雨使暑濕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記的在孩提時代,盛夏村外的玉米地里,有很多一閃一滅的光亮,猶如一盞盞神秘莫測的明燈,那就是螢火蟲發出的光亮。東晉時代,南平新洲(今湖南津市)有一個叫人車胤的,字武子,自幼聰穎好學,勤奮不倦,博學多通。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余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時間背誦詩文。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
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自此學識與日俱增?!度纸洝氛f:“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奔爸聊觊L,風姿美妙,聰明機靈,敏捷有智慧,在鄉里之間很有聲望。后來步入仕途,官至吏部尚書。他為人公正,不畏強權,因向皇帝舉報驕矜放蕩的會稽王世子司馬元顯,被元顯逼令車胤自殺而死,他臨死前大怒道:“吾豈懼死哉?吾求一死以露權奸耳!”死后朝廷非常痛惜。
大暑介紹
大暑,二十四節氣之一,夏季最后一個節氣。斗指丙;太陽黃經為120°;公歷7月22-24日交節。“暑”是炎熱的意思,大暑,指炎熱之極。大暑相對小暑,更加炎熱,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最炎熱的節氣,“濕熱交蒸”在此時到達頂點。大暑氣候特征:高溫酷熱,雷暴、臺風頻繁。
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段。大暑時節陽光猛烈、高溫潮濕多雨,雖不免有濕熱難熬之苦,卻十分有利于農作物成長,農作物在此期間成長最快。
自古以來,民間有大暑三伏天飲涼茶(伏茶)的習俗;伏茶顧名思義,是三伏天飲的茶,這種中草藥煮成的茶水有清涼祛暑的作用。此外,還有燒伏香、曬伏姜等習俗?!按笫睢笔且荒曛刑鞖庾顭?、濕氣最重的時節,此時節養生保健的重點是“防暑”和“祛濕”。
大暑習俗
燒伏香
伏香,大暑節氣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大部分地區的旱、澇、風災也最為頻繁,搶收搶種,抗旱排澇防臺和田間管理等任務很重;因此百姓燒香祈福,祈求風調雨順,百谷豐登;還有一種說法接近于中醫的灸,在伏天里用藥香熏烤特定的穴位,可以治療多種頑固的疾病。
喝暑羊
華北地區有在大暑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湯)的習俗。經過緊張的夏收勞動,人們非常疲倦,應該好好休息一下了。于是,全家聚在一起,每人吃一個香噴噴的新麥饃饃,喝一碗味道鮮美的羊肉湯。
斗蟋蟀
大暑是鄉村田野蟋蟀最多的時節,中國很多地區的人們有茶余飯后斗蟋蟀取樂的風俗。大人會先帶著小孩到田野里抓蟋蟀,然后到大樹底下玩起斗蟋蟀的游戲,可有趣了。
“半年圓”
農歷六月十五日為全年的一半,正值大暑節氣,叫“半年節”。一家人在這一天拜完神明后,會聚在一起吃“半年圓”。半年圓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紅面搓成的,大多會煮成甜食來品嘗,象征著團圓與甜蜜。
吃仙草
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有“吃仙草”的習俗。仙草又名涼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屬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藥食兩用植物資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譽為“仙草”。莖葉曬干后可以做成燒仙草,廣東一帶叫涼粉,是一種消暑的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