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1年發明日冕儀以前,人們只能在日全食時觀測到日冕,因為它的亮度僅為[[光球]]的百萬分之一左右,約相當于滿月的亮度。在平時,地面上大氣的散射光和觀測儀器的散射光,會大大超過日冕本身的亮度而將它淹沒。那么,天文現象為你解答日冕為啥要采用不同的儀器進行觀測?
觀測
通過X射線或遠紫外線照片,可以看到日冕中有大片不規則的暗黑區域,這稱為冕洞。
日冕輻射的波段范圍很廣,從X射線、可見光到波長很長的射電波,因此必須采用不同的儀器進行觀測。
在1931年發明日冕儀以前,人們只能在日全食時觀測到日冕,因為它的亮度僅為[[光球]]的百萬分之一左右,約相當于滿月的亮度。在平時,地面上大氣的散射光和觀測儀器的散射光,會大大超過日冕本身的亮度而將它淹沒。日全食時太陽光球被月球遮住,大氣和儀器的散射光隨之減弱,這樣就能很方便地觀測到日冕。盡管日全食的機會不多,天文工作者仍作很大努力把儀器裝備運到發生日全食的地點去從事觀測,這是因為有一些觀測(如驗證愛因斯坦相對論和研究外冕等)只能在日全食時進行。平時要觀測日冕,必須使用能最大限度地消除儀器散射光的日冕儀。為了克服大氣散射光的影響,必須把日冕儀安置在高山上。不過用日冕儀也只能觀測到內冕,而且只能得到白光日冕的部分信息。由于空間探測事業的發展,人們已將日冕儀放在火箭、軌道天文臺或天空實驗室上進行大氣外觀測。這樣,不僅可以觀測日冕的可見光波段,而且可以對紫外、遠紫外和X射線輻射進行探測,同時也能在行星際空間對太陽風取樣。有幾個射電波段的輻射能夠透過地球大氣層,所以在地面上可用射電望遠鏡對日冕作常規的觀測(見太陽射電)。
1868年,法國天文學家皮埃爾J.C.詹森在印度對一次日食進行觀測時,曾對日冕譜線進行了記錄,并將記錄寄給了英國天文學家約瑟夫諾曼洛克伊爾,他是一位公認的光譜學專家。通過認真的研究,洛克伊爾認為這些譜線意味著在太陽大氣中存在一種未知的新元素,他將其命名為“氦”,這個稱謂在希臘語中意思是“太陽”,也就是“太陽中含有的元素”的意思。不過,這論斷沒過多久就被推翻了。
1895年,蘇格蘭化學家威廉姆雷姆塞發現在地球上同樣存在“氦”。而“氦”是已知的唯一一種最先被發現于地球以外的天體上的元素。
1931年,法國天文學家博納德弗第南德李奧特發明了日冕儀,這一發明使人們在陽光普照時也能夠對日冕產生的光線進行觀測。在這一儀器的幫助下,我們最終發現日冕是太陽的一部分。當時,人們在對日冕進行研究時發現,日冕產生的譜線并不屬于光譜中的某一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