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元宵的作文1
有時勞動是一種樂趣,它包含著你的心血和汗水,不管怎樣在你的眼中都很完美。
昨天—元宵節的晚上,已經被“關”進學校的我正在想念著家中無人陪伴的家人,望著一支支煙花在空中綻放,內心有點悲樂,可我萬萬沒有想到,進了教室,老師和同學們早已準備了一個活動---包湯圓。我興奮極了,悲傷早已煙消云散,在學校過節我還是第一次呢,主要是要和同學們一起包湯圓,真是一個特別的節日。我看著老師在擺好的兩排桌子上鋪好了保鮮紙,心里已經做好了準備,老師把材料擺在桌上并把我們分成了四人一組,就這樣,我們開始做起來。我拿起一塊面團和同學分好了工,可又想到大家都沒有做過,做出來多半會奇形怪狀,一下子又有點緊張,剛拿起面后,手中的面便散成了幾塊,我又用力搓了搓,還是不成形,我懷疑是水少了,便用手捧來了一些水,但搓得不太用力,還是散開了,我們被弄得素手無策,這時老師來到我們身邊,她指了指面團,并將它用力在手中捏緊放開,又捏緊再放開,她告訴我們應該多捏面團它就會被捏軟,在老師的指點下,我們順利地完成了第一關—“搓面團”。把面團搓好了還需要把它搓成條形,從上往下均勻的掐下需要大小的面團,就可以包餡了,包餡最難的就在于要將餡完整地包在里面不漏出來。
我們早就挽起袖子,高興地揉起面團來,大家把面壓成向下凹的“凹盤”,再將不同心餡塞進去,再用周圍的面把湯圓封好,就大事完成了,最后,將它揉成圓形即可。在做第二步時,我們組的趙興貝因把餡包多了,又包得太快,并沒把餡完全包在里面,露在外面把潔白的湯圓上添上了些黑點,難看極了,下水后又會漏餡出來,于是我們把另一個面團上的面加在了露出的餡上,看起來好多了。在我們組的互相努力、幫助下,終于只剩下四塊面團了,此時,望著一旁圓美的23個湯圓,我長長地松了一口氣,雖然手感覺有點痛,但心里無比快樂。我們努力地做好了最后4個,比起前面做的我覺得它們更“可愛”了。我們組我自己認為是最優秀的,從頭到尾我們都很認真,同時,大家也很快樂。
老師叫我們把做好的湯圓紛紛放進了鍋里,幾分鐘后,湯圓新鮮出爐,大家一起笑著,邊吃邊說著,感覺就象在月光下與家人幸福的團聚
所以,有時勞動是快樂的,特別是特別的勞動是最快樂的,即使做出的湯圓大小不一、顏色、外表難看、漏餡等等,但我們還是覺得那是一種快樂的享受,那比什么都美好,湯圓又象征著團團圓圓,代表著我和老師、同學的心永不分離。
做元宵的作文2
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就是我們老鄉啦),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里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后,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一時之間,長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后,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里張燈結彩,游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終于和家里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做元宵的作文3
今天早上,我自告奮勇地要為大家做一頓早餐——元宵。
我快步走進廚房,把半鍋生水端到了灶臺上。我小心翼翼地擰開了火的“領頭兒”。可是,火卻沒有像往常一樣地張牙舞爪地從鍋的下面 “竄”出來。
難道是停氣兒了?我不甘心,便又小心地開起火來。“呼……”一股熱氣傳來,我趕緊往回退,生怕被火燒著,我輕輕地噓了一口氣。
我從冰箱里拿出元宵,準備向媽媽請教該怎么煮元宵。可沒想到的是,媽媽竟然一口拒絕了我,讓我自己動腦筋找老師。我若有所思地想了想,啊!對了!我想到了!袋子一定有使用說明!我恍然大悟。
哦!我明白怎樣煮元宵了!咦?水開了沒有?太慢了吧!我雙手叉著腰,撅著嘴想。當我走到灶臺前,發現鍋蓋兒旁的縫隙中,冒著縷縷熱氣。我便迫不及待地掀了起來……
“啊!好燙!!!”一聲慘叫聲傳來。我可憐的手呀,差點就成了“燒豬蹄兒”了!這時,我才想到要把火調小,這樣拿起鍋蓋才不會燙手。
我把元宵一個一個地放入鍋里,可我是個急性子,這樣放太慢了,于是,我便把一袋子元宵一股腦兒全都倒進了沸騰的水里,哇!只聽到鍋里咚咚亂響,水花四濺,我嚇得趕快往后撤。
一會兒便安靜起來了,我好奇地打開鍋蓋,發現元宵們“靠”著鍋好似一對兒對兒親密無間的朋友,哼!為了讓大家吃上一個個圓圓滾滾、完完整整的元宵,我只好當一個“狠心”的小姑娘,把它們分開!我拿來 “助手”——勺子來幫忙,在鍋里攪啊攪啊…….硬把它們這一對兒對兒形影不離的好朋友給“分”開了。這時,竟然有一個調皮的小元宵,又和我的勺子結成了朋友,我真是哭笑不得!沒辦法,我只好用筷子將它“趕”下水去。
一分鐘后,喝足了水的元宵們一個個挺著胖胖的大肚子浮到了水面上,他們好似一個個乒乓球你擠著我、我挨著你在水面上玩耍,哦!元宵熟了!
吃元宵了!吃元宵了!我相信,這次的元宵一定是我吃到的最香吃、最甜的元宵了,在煮元宵的同時,也明白了一個道理:什么事兒都不要依賴父母,開動腦筋自己想辦法,一切困難都能迎刃而解,這樣自己才會越來越聰明!
做元宵的作文4
今天是元宵節的前一天,但我們已經開始做元宵了。
下午,我們拿著布,去往餐廳。坐下以后,我們組連忙把桌布鋪開,可是,無論怎么弄它都會被風吹走,后來,姜爍的媽媽告訴我們,要有一些水桌布才會粘在桌子上,姜爍立馬拿著抹布去濕水,他回來以后,上官昀溪把桌子擦了個遍,然后我們把桌布鋪了上去。
突然,陳樂拿了一塊米粉團回來,對我們說:“奶奶已經把這個弄好了,快去拿吧!”我一聽,連忙飛奔到奶奶們那里,生怕米粉團全被拿走了。太棒了,拿到了!我興奮極了,一邊走,一邊玩弄著手里的團子,這米粉團熱乎乎的,舒服極了!我照著阿姨的樣子,把米粉團搓成了長條,我看了一看手,感覺自己變成了白骨精,手變得雪白雪白的。然后,我把錯搓好的米粉條,拉下來了一點,然后放在手心搓圓,我感覺搓得差不多了就拿開手一看,一個滾圓滾圓的元宵睡在了我的手心里,我把元宵小心翼翼地放在了桌子上。我瞧了瞧姜爍那兒的元宵,我的天哪!竟然搓好了一大半,我趕緊把視線轉移到了我這兒,快點搓元宵。
過了一小會兒,蔣老師來收元宵了,我問蔣老師:“老師,金元寶怎么做啊?”蔣老師說:“我來教你們!”說完,老師就手把手地教我們做金元寶:先拿一小塊米粉條,然后像元宵一樣把它搓圓,然后再搓成橢圓形,最后把兩邊一捏,一個金元寶就大功告成了!老師走后,我心想:做元宵可真有趣啊!不僅可以知道做元宵的樂趣,還可以吃到美味的元宵,真是兩全其美呀!
忽然,一陣香味撲鼻而來,我往后一看,原來元宵已經煮好了,我情不自禁地跑到了老師那里排隊,我的口水都快流出來了,我心里一直念叨著:快點,快點,快點……終于到我了,我目不轉睛地看著大盆里的元宵,眼珠子都快蹦出來了。蔣老師把一碗元宵端在了我的面前,我拿了一雙筷子,說了一聲“謝謝”!就快步走到位子上了,我夾了一個湯圓一嘗,哇!好甜啊,現在我感覺我自己就像灌了蜜一樣,心里甜滋滋的。不一會兒,一碗元宵就給我吃完了,真想再吃一碗,可是我聽別人說,只有其他人全部吃完了,才可以去盛第二碗。好不容易等到了其他人全部吃完,可排隊到我這兒的,元宵只有幾個了,我只吃到了五六個,真不知足。
雖然我只遲到了兩碗元宵,但是我已經很開心了,因為我不僅學會了做元宵,還吃到了香噴噴的湯圓,真希望明年過元宵節還能在學校里過!
做元宵的作文5
元宵是一年當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按漢族傳統名俗,在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湯圓,合家團聚,其樂融融。
在元宵的前夕,我和媽媽準備一起制作元宵燈籠,過個紅紅火火,熱熱鬧鬧的元宵節。精心挑選好了材料,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拆開包裝袋,里面的東西卻讓我傻了眼:一大堆長長短短的木棒,五花八門的固定器,大大小小的塑料管,各式各樣的紅色紙片,我根本無法下手,那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圖片更是讓我眼花繚亂。唉,這個燈籠看起來那么簡單,是一兩分鐘就能夠搞定的事情,但是一開始使讓我犯了愁,我嘆了口氣,拿起材料和說明書,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研究了起來。我把所有的固定器和塑料管連接起來,將木棒從長到短排列好了順序,就過去了30分鐘,真是慢工出細活,可是真正的大工程還沒有開始。按照圖紙上的步驟,我將十六根最長的木棒分成四組,每組四根,每兩根之間用四頭固定器連接,成功拼成了四個大正方形,接下來的拼接任務是這里面最難的步驟了,需要將四個大正方形的所有直角上的四頭固定器剩下的兩頭與剩下的木棒連接,可是木棒怎么也裝不進去,這時我才發現我所有的四角固定器全部都裝反了,原本應該向外突出的尖角,我全部裝在了里面,沒辦法,不仔細看說明書的后果可真大:我只能全部拆掉,重新做一遍。經過上次的失敗,我這一次仔細了許多,認認真真地拼成了四個正方形,這回總算沒有搞錯。我將剩下的所有木棒一個一個插在了四頭固定器上,再將每一根木棒上插上六頭固定器,把六頭固定器插在剩下的木棒上,元宵燈籠的框架完成了。
我找了幾張彩色卡紙,準備在上面寫謎面。可是,這么多謎面,寫哪一個好呢?既然是過年,那么就找一些過年干的'事情吧,經過挑選,我決定寫:拜年、祝福、愛好旅游。寫完后,在卡紙上打一個小洞,用細繩穿上,掛在燈的下面。
接下來只需要貼上紅色的紙。把每一根木棒涂上膠水,貼上紅紙,上面寫著“恭喜發財”四個大字,下面掛上大紅和金黃的中國結,上面寫用繩子掛上木棒,一個元宵燈籠就做完了。
望著自己親手做的元宵燈籠,我的心中好有成就感,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悅。
做元宵的作文6
“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這是唐朝詩人崔液的名句,描寫了元宵節時的熱鬧場景。在這一天我們都要舞獅子,吃元宵,猜燈謎,踩高蹺,看花燈……這次,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一項充滿了節日氣氛的實踐作業——做花燈。
我拿出細心的老媽事先給我準備好的花燈材料包,里面有六根立柱,12根橫桿,12個連接口,以及六張紅紙。經過我一番倒騰,不一會兒,就想出了一個將六根立柱和12根橫桿連接起來的方法,我把他們接在連接口上,再拼在一起,一個燈籠的框架就順利的完成了!
我又用雙面膠把一根硬卡紙條粘在了燈籠框架的正下方,這就是一根蠟燭托條。真是太簡單了!
可是好景不不長,接下來的工作可棘手多了。我得把六張紅紙不偏不倚地貼在燈籠框架的立柱上。首先,我需要將雙面膠貼在紅紙邊緣,我一開始很大意,以為這十分簡單,可是雙面膠一點都不配合,調皮的雙面膠這里粘一下,那邊粘一下,就是不粘在正確的位置。我很尷尬。唉,輕敵了!我又深吸一口氣,努力找準位置,終于將雙面膠貼在了正確的位置。可是將紅紙貼在立柱上,又是一大難關。這次我一點也不怠慢,小心翼翼的,一點一點的,將雙面膠仔仔細細的粘在了立柱上。我越來越熟練,將剩下的五張紅紙用同樣的步驟,依次貼在了立柱上。這樣一個花燈就完成了。
可是,這未免有些單調了吧?我又找來了一些花花綠綠的貼紙,將它們小心翼翼地貼在了燈籠上。燈籠紙特別薄,我生怕將它戳破,不過最終還是順利地完成了這一步驟。
裝飾也完成了,可是總感覺還缺點什么。我還需要找需要找一根木棍作提桿!我找到一根木棍和一根紅繩,將紅繩的兩頭分別綁在了花燈的兩端上,終于裝好了提桿。
姥姥還提議,應該在框架底下再綁一個中國結做裝飾。我欣然接受,從抽屜里翻出一個中國結,綁在蠟燭托條上,真是賞心悅目呀!我不禁贊嘆道!
最后老爸又給我找到一個電子蠟燭,貼在了蠟燭托條上,這樣我的燈籠就可以發光了!真是太完美了!那興奮勁兒就別提了!
看著我親手制做的花燈,心里充滿了成就感!我仿佛感受到了元宵佳節那歡樂祥和的氣氛!
做元宵的作文7
“正月里來正月正,正月十五鬧花燈”一年一度的元宵節到了,這天,我們班舉行了一場非常有趣的活動——元宵節花燈制作。
活動開始了。教室里面熱鬧非凡,家委會的阿姨們把買來的材料開始發給我們,同學們一個個迫不及待的打開材料包,看,里面的材料應有盡有,四張花燈紙、蠟燭、長方形的卡紙……
開始制作花燈了,我先拿起材料包里的說明書仔細地閱讀,心想,這花燈也太容易做了吧,一點挑戰性都沒有啊,比看不懂說明書的樂高要簡單的多了。說明書往邊上一扔,我開始做花燈了,拿起兩根粗木棍和兩根細木棍按照說明書上的做法拼成了一個正方形,接連著又快速地做完第二個正方形,再用四根木棍在正方形四個角上把兩個正方形搭起來,哈哈,花燈骨架完工了。咦!我拿起來一看它怎么是歪的呢,迫不得已再次拿起說明書仔細看看,發現原來木棒長短不一,拼的時候長的一邊要和長的一邊對齊,反之短邊和短邊的對齊,而我卻把它拼得歪七扭八的,立馬把它拆了,可是,就在我拆最后一根木棒時竟然拆不下來了,怎樣弄就是拆不下來,急得我快哭了,在我準備求助其他人時,突然腦子是一個想法一閃而過,我將一根木棒固定,另外一根轉啊轉啊,慢慢地兩根木棒松開來了。再次按照說明書的步驟重新拼了一個漂亮穩固的骨架。我將骨架放在桌上,按照說明書的做法拿起其他材料慢慢做起來,漂亮的卡紙做成了放蠟燭的底盤,再把蠟燭小心翼翼的固定在卡紙上,骨架的四根木棍上黏上了雙面膠,再將花燈紙粘到四個面上,這時花燈紙上的小猴子變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仿佛也開心地和我們一起歡度元宵呢,最后就只剩下提花燈的木棍沒做好,再次拿起一根紅繩子一頭穿到木棒的小孔里系上一個蝴蝶結,另一頭系在骨架上,就這樣一個可以提在手上的花燈就做好了。
提著花燈,我仿佛聽到屋外鞭炮震耳欲聾,看到夜空煙花直沖元宵,屋內,我們一家團聚在餐桌上開心地吃著湯圓,看著花燈,猜著字謎的溫馨場景,頓時覺得一股暖流留進我的心里,暖暖的,開心極了!
做元宵的作文8
“正月里來正月正,正月十五鬧花燈。”在這喜氣洋洋的日子里,四(4)班的教室里傳來了同學們的歡聲笑語,咦?他們在干嘛?哦,他們原來在熱熱鬧鬧地鬧元宵,做花燈呢!
這不,下午第二課的上課鈴一打響,家委會的媽媽們捧著一大箱材料走了進來,經過一番精心準備,我們每個人都拿到了一份精美的材料包。我迫不及待地拆開袋子,有搭骨架的四根正方形棱柱,有八根小竹簽,還有圓形小蠟燭等材料,真是應有盡有。
開始做花燈了,我仔細地看了看說明書,我剛看完說明書,微微一笑,搖了搖頭說:“這真是太容易了,真是太容易了。”我胸有成竹地拿起一根正方形棱柱,再拿起一根細小的竹簽,往棱柱上的小孔里鉆了鉆,可這才拆了一根,問題就擺在我的眼前,當我再拿起一根細竹竿插進小孔時,小小的細竹竿竟鉆不進一個小小的孔,我一下子變得無比失望。我怎么用力地擠,怎么鉆,都使出了吃奶的勁兒也鉆不進。我自言自語地說:“咦?這是怎么回事兒?”我望了望鋪滿材料的桌上,眼睛一下子忽然亮了。小刀可以幫我解決這個難題呀!我頓時豁然開朗。我小心翼翼地把小刀伸進正方形棱柱上的小孔里,刮一刮,咦?怎么輕輕刮了刮,這細竹竿竟一下子就輕輕松松地插了進去。經過不懈的努力,我終于搭完了花燈的骨架,變成了個正方體。我高興地把燈籠骨架放在桌上,這骨架一動不動,四平八穩,然后我仔細地檢查了一遍,點了點頭,心里美滋滋的。
接著,我拿起一根白色的長條,把雙面膠粘在了兩頭,輕輕一撕,粘在了一個正方形的中間,再把一個小蠟燭底部粘上了雙面膠,慢慢地粘在了長條的中央。
然后,我又從材料包里拿出一條細細的紅長繩,接著,再拿出一根細細長長的小木棍子,把紅細線穿進了棍子的小孔里,又把繩子系在了正方體的對角線上,打上一個蝴蝶結。
最后一步就是貼花紙了,我仔細琢磨著說明書,先抽出四張花紙,然后在四根棱柱上貼上細細的雙面膠,接著,把這四張花紙慢慢地,輕輕地,一張一張地把猴子們貼了上去,看起來可真是美猴鬧元宵呀!
“大功告成了!我的花燈做完了!”我歡呼雀躍起來。我興高采烈地提著花燈回到家中,天色已晚,我和媽媽點上蠟燭,走在鵝卵石路上,在皎潔的月光下,這花燈顯得更美了。
這是我第一次過得最有意義、最美好的一個元宵節。
做元宵的作文9
“出手不凡,打一花卉!哈哈,我知道這個謎底,謎底是仙人掌。”從四(4)班的教室里傳出一陣陣歡呼雀躍聲。原來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節日——元宵節,我們班正在舉行一邊絞盡腦汁地猜燈謎,一邊熱火朝天地做各種各樣、多姿多彩的美麗花燈活動,來慶祝這個傳統的佳節。
家委會給我們每人準備了一套精美的做花燈材料。我迫不及待地打開袋子,哇!做花燈的材料可真豐富呀,有畫著四只可愛小猴子的燈籠紙、蠟燭、雙面膠、八根細小的小木棍、四根棱柱……真是數不勝數、應有盡有啊!我仔細地把說明書一個字一個字的看過去,看完后我心里想:這有什么難的,對我來說簡直是小菜一碟啊!
終于到了令人興奮而激動地做花燈環節了,我首先拿起一根小木棍和一根棱柱,準備將小木棍插進棱柱的小孔里,可我卻使出渾身的力氣也插不進去,像是有什么東西堵在里面,正當我百思不得其解時,突然余光掃到一旁的剪刀,我一拍而起:“對了,就用剪刀。”說干就干,我用剪刀把小孔里殘留的細小毛刺給剪去,這樣一試,果然有用,小木棍立刻變成了一個聽話的好孩子,鉆進了小孔里。我不由自主地得意起來,有了前一次經驗,不一會兒,就搭成了一個正方體。當我往旁邊看看,發現其它同學一個個都愁眉苦臉的,我不禁沾沾自喜。我隨手把燈籠骨架往桌上一放,突然發現花燈一邊高一邊低。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仔細一看,哦,原來木棍的小孔是有高有低的,而我卻插錯孔了,才導致花燈的骨架像個瘸腿的人站在那里。經過調整,燈架子終于四平八穩了。我再拿起一張長長的、硬硬的紙條,在兩頭貼上雙面膠,把兩頭粘在兩根小木棍之間,一個放蠟燭的燈托就做完了。最后在四根小木棍上貼上雙面膠,把四張小猴子的燈籠紙貼在木棍之間,一個精美的花燈就大功告成!
放學回到家后,我把做好的花燈送給爸爸媽媽,并祝他們元宵節快樂,他們都說我長大了,我心里美美滋滋地,比吃了蜜還甜!這次做花燈,不僅提高了我的動手和動腦能力,還讓我懂得了:功夫不負有心人,只要有付出就一定會有回報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