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大合唱》寫成于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9月,武漢淪陷后,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隊第三隊,從陜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目睹了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斗的情景,聆聽了高亢、悠揚的船工號子。
《黃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1939年首次映,歌曲慷慨激昂,在中國抗日戰爭時起到鼓舞作用。1960年代后期因江青的建議,被殷承宗等音樂家改編為《黃河協奏曲》,后來又出現了有石叔誠版的《黃河協奏曲》。由于意識形態方面的原因,《黃河大合唱》在臺灣“戒嚴時期”被禁止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