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也就是中元節,俗稱“鬼節”,在農歷七月十五這一天,有些地方的人們要祭拜先祖,有些地方還要舉辦家宴,供奉行禮,有些地方是在農歷7月14這天就開始舉辦家宴。這天除了要放河燈、上墳外,也有飲食的習俗,那么中元節吃什么呢?
中元節吃什么傳統食物
吃瀨粉
在廣東地區,中元節有吃瀨粉的習俗,瀨粉,是東莞人壽宴的傳統食品,中元節吃瀨粉,寓意長長久久,多福多壽。
餃餅
江浙地區,中元節他們都會吃“餃餅”,這是一種類似春卷的食物,是江浙一帶傳統的食物,也是江浙地區隨處可見的傳統小吃。他們還會吃另一種食物,叫做“扁食”,其實就是一種餛飩,這種餛飩皮比較薄,形狀狹長。
吃鴨子
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這天,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吃鴨子。傳說去世的祖先會在中元節這一天回家探親,要過奈何橋,但沒有船過不了。于是,活著的人要送些鴨子下去,好讓鴨子游泳載他們回來,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傳統,一到鬼節就吃鴨子。
蒸面羊
舊京及華北地區的農村,民間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給小外甥送活羊的習俗。傳說此風俗與沉香劈山救母的傳說有關。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殺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誼,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給沉香送一對活羊,據說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楊”姓的諧音,以重結兩家之好。從此民間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習俗,后來逐漸演變為送一對面羊。
這一民俗的另一說法是,母親為出嫁的閨女用白面塑一雙羊,當然還要蒸熟,而且羊頭還要纏掛上紅布條。娘家要組成一支小型送羊隊伍到新姑爺家,由新姑爺動手切開面羊,并將切下的第一塊用紅繩拴掛在客廳中,這塊“面羊肉”等到第二年的七月十五送來新面羊時才能取下來。這其中的講究是“陳羊見新羊,年年有余糧。”新姑爺切完羊后,要吃羊頭,出嫁的閨女則吃羊腳,其他的分送男方長輩鄰里,以表和和美美,共享喜慶吉祥。
做茄餅
每到中元節這天,人家家戶戶做茄餅,傳說茄餅可以成為已故祖先前往盂蘭盆會的干糧。其實,茄餅如今已是一道再尋常不過的家常菜,也就是把新鮮茄子切成絲,和上面粉,用油煎炸。
鴨子
中國大多數地區,中元節他們都會吃鴨,中元節也就是“鬼節”,而鴨的諧音就是“壓”,寓意著鎮壓邪氣。而中元節真是夏季最熱的時候,吃鴨也可以降火清熱。
吃花饃
七月十五節前,民間婦女盛行做花饃的活動。首先根據家庭實有人數,給每個人先捏一個大花饃。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型,稱為面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為面魚,意喻連年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