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雖說不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但在這天還是有很多的風俗習慣,下面,就快和小編一起了解相關習俗吧!
正月十五送墳燈送幾盞?
正月十五送墳燈送幾盞是很多人都有的疑問,但由于地域不同風俗習慣也就不一樣,所以具體的還是要看當地的習俗。
正月十五上墳送燈,在小編老家還是挺講究。如今都改送買來的小手電筒了,在以前都是自割的蘿卜燈,要家里先人(包括未出五服的同宗先人)的每個墳頭都送一盞,點燃照亮,并在墳前放鞭炮禮花之類。
正月十五上墳送燈送單還是雙
十五上墳送燈送單要依據所在地區的風俗習慣來看。像小編家里這邊正月十五上墳送燈,一座墳上一盞就好了。
據悉正月十五給故去的親人送燈的習俗是從明朝開始的。朱元璋在元宵節去找他母親的墳,沒找到。他就在每個墳前點一盞燈,然后不停地磕頭,哪個墳前的燈沒有滅就是他母親的墳。為了紀念朱元璋,弘揚孝道,每年正月十五百姓們都給故去的親人送燈。
正月十五有哪些習俗
1、舞龍
“舞龍”也叫耍龍燈,“龍燈舞”,從春節到元宵節大部分地區都會有舞龍的習俗,龍在中華民族代表吉祥,尊貴、勇猛、更是權力的象征。特別是漸江淳安素有元宵舞龍的活動,當地的板凳龍更是一絕,堪稱一村舞龍,百村同歡。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各家各戶都用板凳扎好的“龍體”拿到村空曠處進行拼接,形成一條將近百米的板龍燈。人們在喜慶的日子里,用舞龍來祈禱龍的保佑,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2、踩高蹺
踩高蹺是元宵佳節是一種文化特色民俗活動,是我國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是古代百戲之一,早在春秋時己經出現流傳至今,在漢魏六朝百紅中高蹺稱為“蹺技”,宋代叫踏橋,清代以來稱為“高蹺”,用1至3尺長的條木制成,上有木托支撐。流傳至今己經融入了百姓的生活。元宵節踩高蹺更是發展成了慶祝元宵節最具代表性和獨具特色的表演活動。
3、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的其中一項活動。最早是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謎,猜謎的人眾多。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也是一項獨具獨色的民俗活動,所以流傳至今深受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喜愛。
4、吃元宵
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等。主要由糯米制成,有實心和帶餡料。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后來又叫“湯圓”。這些名稱都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之意。人們從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望。所以元宵吃湯圓,代表家庭像月圓一一樣團圓,寄托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