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稻瘟病,發生在3葉期以前。初期在芽或芽鞘上出現水漬狀斑點,隨后病苗基部變黑褐色,上部呈現黃褐色或淡紅色,嚴重時病苗枯死。
2、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秧苗期即可出現典型的條斑型癥狀。病斑初為深綠色水漬狀半透明小點,后沿葉脈擴展形成淡黃色狹長斑,長約1厘米。 大田發病時,感病品種上的病斑縱向擴展快,長達4到6厘米,病斑兩端菌膿很多,呈魚籽狀,干燥后呈琥珀狀附于病葉表面不易脫落。嚴重時,多個病斑可相互連成枯斑,以后病斑不斷擴展,整葉變為紅褐色,枯死。
3、二化螟,卵孵化后幼螟先群集于水稻葉鞘內側取食危害,被害葉鞘外面先出現水漬狀黃斑,后逐漸發黃枯死。幼螟稍大后再蛀入稻莖,導致水稻劍葉葉尖發黃,嚴重時心葉枯死。被蛀稻莖上有蟲孔,孔外蟲糞少、孔內蟲糞較多。
4、立枯病,早期受害,植株枯萎,莖基軟腐,易拔斷,較晚受害心葉萎垂卷縮,莖基軟腐,全株黃褐枯死,病部長出白色、粉紅色或黑色霉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