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大雪是我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屬于冬季的第三個節氣,這個時候,我國大部分地區都進入了嚴冬。那么大雪節氣具體是什么意思的,在古代,人們又是怎么御寒的呢?感興趣的朋友,快來跟我們一起看看吧。
大雪的含義
每年陽歷的12月6日至8日左右,當太陽黃經到達255度的時候,我們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大雪,而伴隨著大雪而來的,就是寒冷的冬天。大雪,顧名思義,雪量大。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這個時段,雪往往下得大、范圍也廣,故名大雪。雪的意思是天氣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時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大雪節氣是干支歷子月的起始,標志著仲冬時節正式開始。大雪節氣和小雪、谷雨等節氣一樣,都是一個氣候概念,它代表的是大雪節氣期間的氣候特征,即氣溫與降水量。
古人的御寒方法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進步,很多地區的家庭里都安裝上了暖氣以供冬季使用,那么在古代的時候,人們又是靠什么方法來御寒呢?在較遠的古代,我國人民的衣服原料主要是絲、麻和葛。御寒的衣物被褥也是用這些材料做成,里面可以充塞一些動物家禽的羽毛?,F在的羽絨服就是這個道理。棉花的出現大大增強了古人御寒的能力,不管是被褥還是衣物都填充棉花,可見棉花保暖的能力還是經得起實踐考驗的。條件不好的家庭,冬天使用灶灰取暖,后來演變成了火坑,北方的民居一般都設有火炕,這種取暖方式,直到現在,北方農村依然在使用著。富貴人家,取暖常用銅制手爐或者足爐。手爐是用來暖手的小火爐,精巧多樣,里邊放火炭或尚有余熱的灶灰,爐外加罩。這些都是古人過冬御寒的智慧,在沒有暖氣空調的時候,他們就是靠這些辦法度過一年又一年的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