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執(zhí)掌秦國政權(quán),公元前221年統(tǒng)一秦王朝建立;秦始皇統(tǒng)一大業(yè),秦朝存在15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丞相趙高與李斯結(jié)謀殺害了太子扶蘇,另立其弟胡亥繼位。二世昏庸,二世元年七月,終于爆發(fā)了以戍卒陳勝、吳廣領(lǐng)導的農(nóng)民大起義,各地反秦力量都來參加后趙高殺丞相李斯,又殺二世,立始皇孫子嬰為秦王,公元前206年劉邦入關(guān),至咸陽城外壩上,子嬰出城降,秦亡。
高中學過一篇文章,叫做《過秦論》,里面的觀點影響千年,也被當代許多人奉為經(jīng)典,叫做: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也就是說,賈誼等漢朝文人認為,秦國在攻占天下的時候,可以用嚴刑峻法軍事管制。可是,當天下太平時,卻不能轉(zhuǎn)變策略,以仁義安撫天下,最終導致滅亡。
另一篇名文,叫做《阿房宮賦》,里面有句名言,叫做: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而滅亡的原因,是“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也就是說,在杜牧等唐朝文人看來,只要秦朝能夠關(guān)愛天下百姓,不去搶奪女人、財富,不去大修土木,折騰百姓,那么,天下就不會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