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二八的習俗有哪些 大年二八要干什么
大年二八介紹
指中國農歷年十二月(又稱臘月)二十八的俗稱。關于臘月二十八的漢族民謠有“臘月二十八,把面發”、“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二十八蒸棗花”、“二十八 洗邋遢”、“不要慌不要忙,二十八還有一場(鄉下趕場買年貨的說法)”。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到了農歷的臘月二十八這天無論是發面還是做饃,總之各家各戶是要開始準備主食了。
在這天,家家戶戶都保留著貼年畫、洗邋遢、貼春聯、發面、打糕蒸饃的傳統習俗。
貼年畫
年畫是我國獨有的一種繪畫體裁,因在過年時張貼而得名年畫。傳統的年畫多為木刻水印,色彩鮮明,畫面熱鬧,線條單純。題材主要有五谷豐登、春牛、風景、花鳥和一些封建迷信等。其中門神是年畫里非常重要的題材之一。是舊時民間共同信仰的守衛門戶的神靈,人們都將其神像貼于門上,用以驅邪辟鬼,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間最受人們歡迎的保護神之一。
洗邋遢
“年二十八,洗邋遢”,是廣東人的傳統習俗。邋遢兩字何解?有人把它翻解為污穢、骯臟的意思,年廿八,洗邋遢的普通話說法是“臘月二八大清掃”。不過,粵語此句中還有另外的含義,意即洗邋遢還要將一切厄運、霉氣統統隨污糟垃圾掃出門。把這年不好的東西全部掃除后,過新年時人們就可以享受簇新的環境,沐浴在吉祥的氛圍中,節慶天就無需再洗掃,不然會將好運也掃地出門了。
發面
傳說有一對妯娌,一個很懶一個很勤快。有一年臘月二十八,婆婆讓兩人發些面準備蒸一些饃和包子待客。大妯娌偷懶謊稱不舒服,讓弟媳婦發面,老實的弟媳婦發了很多面,而在一邊的大媳婦卻笑她呆。第二年,弟媳婦家日子越過越紅火,但大媳婦家卻越過越窮。
大媳婦不服氣到城隍處詢問,后來城隍說,弟媳婦家的日子之所以越過越紅火,是因為臘月二十八發面所致。
雖然這只是個傳說故事,但“發”體現了人們希望來年發家致富和發財的愿望。
按老理兒,從初一開始到初五不能動火蒸饅頭和炒菜。諧音聽起來像爭爭吵吵似的,為了一年的幸福和美,人們就在年前把年后幾天吃的食物提前準備好,到時只要熱一下就可以吃了,于是就刻意將那些聽起來不和諧的事給一一避開。
蒸棗花
在這天,太原人要蒸好“糕兒饃饃兩笸籮”;河北人則是“蒸棗花”預備除夕祭禮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饃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這天才“把面發”,等到二十九才“蒸饅頭”。
貼對聯和掛燈籠
臘月二十八基本上也可以說是過年了。所以在這兩天會把家里的對聯和燈籠都弄好,把家里搞得喜氣洋洋噠。
干魚塘
這個習俗是農村里才會有的。農村里的池塘很多是公用的,春天的時候放一些魚苗進去,然后到了過年的時候就干魚分魚,熱熱鬧鬧的過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