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族端午節吃什么 朝鮮族的端午節風俗
朝鮮族端午節必不可少吃的食物就是艾蒿糕,除了艾蒿糕,朝鮮族人們還制作打糕、辣白菜、辣黃瓜等美食豐富節日的餐桌。慶祝端午節,朝鮮族人民還喜歡舉行蕩秋千、跳跳板、摔跤等體育類活動,適應不同年齡段人們的娛樂需求。
朝鮮族端午節習俗
每年農歷的五月五日是朝鮮族端午節,當天日出之前,朝鮮族人便相約到野外采集艾蒿,編辮陰干,日后作藥或熏蚊驅蟲用;而制作傳統食品打糕,也是朝鮮端午節的重要內容。
打糕是用蒸熟的糯米或粘黃米捶打制成的,做打糕有專門的木槽或石槽,以打糕錘在里面捶打。糕要打得軟粘適度,然后切成小塊,滾上豆沙,或油煎加糖,或直接澆上糖與蜜,都非常可口,深受人們喜愛。
朝鮮族端午節期間的民間體育活動主要有蕩秋千、跳跳板和摔跤。前兩項主要是青年女子參加,其中跳跳板所使用的跳板,長5米左右,架在30厘米高的木架上,兩個娛樂者各站木板的一端,輪流起跳,互相彈起,跳的越高,表演的花樣越多,越受贊揚。
摔交則是小伙子大顯身手的項目。朝鮮族的摔交獨具特色,有兩種摔法。一種是摔交手雙方的右腿各套一條布帶,布帶的一端系在對方的手腕上。布帶多為彩色。開始摔時,互摟腰部,以摔倒對方次數的多少定勝負。
另一種摔法,摔交手各備一條麻布或白布帶,帶長3米左右,約90厘米圍系在腰部,其余部分寬松地纏在右腿上。腰間再系一條5米長的帶子。比賽時右膝著地,左膝彎曲,雙方各用右手抓住對方的腰帶,用左手抓住對方的腿繩(纏在右大腿上的那圈帶子)聽到裁判哨聲,雙方站起,進行比賽,一般是三戰兩勝決定勝負。
端午節的清晨,朝鮮族母親們要為嬰兒的手腕上系綠線,俗稱系長命縷。兒童戴絲綢等料做的香囊,以此來避災祛病。有的人家還給貓的脖子上拴綠線,據說可以避免貓在家里叼蛇。各家在門窗上插桃枝艾草,也為消災避邪。
過去的端午節,朝鮮族家家要在門楣和窗框上掛黃布做的猴子,據說能夠避兵禍。以猴為避災祛瘟的吉祥物,在我國古代早有,《西游記》中孫悟空被封為“弼馬溫”,即是“避馬瘟”的諧音。
朝鮮族還有哪些重要節日
1、上元節
朝鮮族把元宵節稱為“上元節”,每年農歷正月十五舉行。
節日期間,朝鮮族全家人在早飯前要空腹喝耳明酒,據說喝了這種酒可以耳聰目明,該酒并非特制,凡是在正月十五早晨喝的酒,都叫“耳明酒”。而藥飯則是以米、蜂蜜為基本原料,摻大棗、板栗、松子等煮成。因藥飯原料較貴,不易湊齊,有時以大米、小米、大黃米、糯米、飯豆等做成“五谷飯”代替。人們吃了五谷飯,可以看做是這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2、秋夕節
農歷八月十五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也是朝鮮族的傳統節日“秋夕節”(也叫嘉俳節)。每年這一天,朝鮮族家家要用新谷米制作打糕、松餅慶祝豐收,還要祭拜祖先、給祖墳除草掃墓,同時舉辦一些傳統活動,主要是摔跤、蕩秋千、跳跳板或表演節目,有時持續幾天,氣氛非常熱烈。
3、歲首節
歲首節即春節,是朝鮮族一年中最喜慶的節日。節日來臨前夕,人們就開始緊張忙碌地籌備。到了除夕,家家戶戶都會準備好豐富的食品,身穿嶄新的服裝,將房間、院落打掃干凈,以欣喜的心情和嶄新的面貌迎接新年鐘聲的到來。
4、寒食節
寒食節是朝鮮族在冬至后第105天過的節日。
在清明的當天或第二天,全家人帶著祭品(食物)到親人的墓地。先圍著親人的墳走上一圈,稱為“踩圈”,看一看這一年里墳土是否有坍塌和破損。然后是“培墳”,俗稱“加土”,同漢族的填土一樣。接著進行“土祭”,也稱墓前祭。